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他们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参与乡村振兴不仅能获得实践经验,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关系,探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有助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对乡村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能够进一步增强社会成就感,从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参与乡村发展实践过中,大学生可以体验到城市中难以感受到的环境,通过参与乡村治理实践,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压力,实现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提升。此外,乡村振兴战略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发展实际,逐步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融入广阔乡村,大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需求,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发展实践中,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在参与乡村振兴活动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通过支教、创业、技术推广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振兴,能够在农村基层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详细记录,从而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特别是在参与乡村发展活动中,应制定针对性辅导计划,开展个别咨询工作。面对陌生的乡村环境,应注重压力管理、情绪调节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性技能。基于此,通过开展个性化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全面发展。
坚持开展实践教育。基于实践导向的体验式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当代高校心理健康不仅仅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高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可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组织大学生参与乡村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验乡村发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学生通过面对真实的乡村社会问题,能够锻炼自身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自身事业成就感。
坚持突出协同教育。基于综合支持的协同教育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体。在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活动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家长作为学生的重要支持者,其态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家校合作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与此同时,高校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到校开展讲座,丰富教育形式。此外,可以引入外部赞助,开展乡村合作项目,进一步支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综合教育体系。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帮助大学生融入当代发展体系,对于高校学子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校,应科学设计相关课程,探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科学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巧。从发展实践来看,当前许多高校已设立了心理健康课程,但课程形式仍需进一步完善,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效果。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高校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还应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心理支持。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应配备专业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同时,结合现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校还应加强外部合作,结合乡村振兴发展实际需求,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未来乡村振兴发展实践。基于此,通过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更好适应当前乡村发展的实践需要。
完善社会实践机制,引导学生融入乡村。针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自身能力,也能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高校应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项目,帮助学生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能够积累实践经验,还能增强社会服务意识,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完善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在参与乡村实践活动过程中,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安心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的实践成果,开展表彰奖励活动,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实践,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推动产学研结合,形成发展长效机制。产学研结合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心理认知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产学研结合既能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推动大学生科研成果在乡村的转化应用,帮助学生满足内心成就动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产学研发展结合起来。高校要了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性。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发展信心不足问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可以开设农村发展领域的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未来融入乡村发展体系做好准备。应积极培育孵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加强产学研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完善的产学研评价体系,及时总结推广优秀的产学研经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在发展实践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乡村振兴战略互动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互动关系将更加紧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
作者:黄阿娜,石家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