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基于大语言模型、人类反馈强化学习与预训练转化机制,链接海量数据资源,可创造性生成知识并模仿人类语言进行表达交流,颠覆了以往的人机互动模式,更具人性与智慧性。其出色的信息检索能力、文本输出能力、人机互动能力等为知识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各个领域深入应用,成为人类学习与生活的得力助手。然而任何技术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的算法歧视、数据安全、误诱沉迷等异化人、桎梏人的风险同样值得重视。面对技术的迭代与颠覆,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以人的自觉性克服技术僭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技术和合共生的应有之义。2021年10月,中央网信委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2035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原则、要求、目标等提出了总体要求,且赋予数字素养新的内涵。大学生作为技术学习与使用的先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个人发展与未来社会发展,有必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推动下系统地对其开展数字素养教育,为全球化数字转型赢得机遇。
数字素养的内涵
根据《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根据此定义,数字素养不仅包括数字技术使用的实际应用能力,更包含数字技术使用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法律规范,是人们在数字化进程中所具备的数字理念、数字技能、数字伦理等的集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价值
第一,弥合技术鸿沟,提升学习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功能推动了知识生产、教育教学甚至学习生活方式的变革。基于大数据预训练技术、神经网络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演化的本领,表现出极强的类人属性,可以模仿人类进行归纳、分析甚至生成复杂的创新性知识。对于大学生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犹如一位学识渊博的良师,可以成为得力的学习支持工具。一是智能辅导,及时回应学习需求。面对学生多样化的问题,凭借其海量的数据资源与优越的算法模型,可快速调度关联数据,解答学生疑问,甚至个性化推荐学习资源。除了文字讲授,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虚拟场景等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便于学生对复杂知识、抽象知识的理解。互动型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主动求知的动力,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型思维。二是智能评估,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学习行为轨迹进行全程记录,对学习成果展开评价,为学生提供及时、科学的反馈,并更加深入地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发现薄弱环节,予以提示。大学生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使得其深度接触技术、了解技术、掌握技术,并亲自体验技术使用的利与弊,提升学习力的同时,磨炼其数字素养。
第二,避免技术僭越,维护人的主体地位。技术僭越是指在技术应用过程中,超越合理边界,影响或侵蚀了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由于其强大功能,一定程度上是对人类劳动的解放,但同时也可能对人的主体地位造成威胁。以师生关系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借助大数据喂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达到教师不可比拟的境界,使得教师角色面临被边缘化的窘境。人-机关系的紧密可能会导致人-人关系的异化与疏远。同时,过度依赖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决策,可能导致人失去对决策过程的控制和理解。数字素养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技术,既了解并善于利用其优势,又能认识到弊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技术依赖与技术滥用,有效规避风险,始终保证技术是为人服务的,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能的,维护人的主体地位。
第三,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改革创新,赢得发展主动。我国国家网信办联合有关部门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充分表明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态度,并提出鼓励发展的具体措施,如鼓励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鼓励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鼓励相关机构开展协作等。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应用阶段,而我国在芯片、算法等技术方面起步相对较晚,要想在技术发展浪潮中迎头赶上,最终还是要依靠人才。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能够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行业储备优秀人才,促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释放要素价值,紧抓发展机遇,助力经济结构优化与产能升级,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策略
第一,丰富教育内容,夯实大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能基础。对大学生而言,掌握和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其数字素养的必要条件。高校要在数字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上下功夫,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全面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专业细化学习要求,优化课程设置,系统讲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方法等,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与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其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课前预习、资料搜索、成果评价等,日常使用中增强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要率先引领,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发展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划定安全范围,重塑数字伦理。生成式人工智能自问世以来,就不乏对数字伦理担忧的声音。如欧盟于2023年6月发布《人工智能发法案》,提出对ChatGPT类高风险技术进行必要且全面的伦理审查,确保用户的自主性、公平对待与隐私。我国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针对技术发展与治理、服务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提出要求,明确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尊重社会公德和伦理道德。然而,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尚不完善,应用处于快速扩张阶段,风险复杂多样且难以预测,目前的法律相对粗略,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研发与使用制定更加详细的法律法规,就数据安全、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侵犯、信息伪造等提出更明确的违法行为界定、责任划分等,在法律的指引下形成以人为本、责权分明、标准统一的数字伦理氛围。
第三,健全数字道德公约,内化技术使用规范,从他律走向自律。通过制定详细的道德公约,加强教育普及,推动学生自律,有效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数字道德公约需把握道德的基本方向,由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制定,可发起公开征求意见、专家讨论等,确保其广泛代表性、适用性,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道德公约需定期审查与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技术进步和伦理挑战,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高校要在教育体系中普及数字伦理知识,设置专门的伦理课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伦理的重要性和具体应用,发展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最终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四,发展数字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与技术进步。数字创新是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的高阶目标,个人层面有助于创造力与灵活应变能力的发展,社会层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要在原有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创新思维,并通过实际参与创新创业类项目,体验完整的创新过程,结合技术、商业和社会需求,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创新实践。创新实验室和创客空间,要配备先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设备,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字创新的技能。要强化校企合作,提供真实的项目和问题,安排企业导师指导学生项目,通过企业资源和经验共享,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组织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和创意展示活动,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认可和推广。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全球最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趋势,开阔国际视野。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伴随着技术僭越、技术失序等风险,但知识生产水平与效率也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我们要辩证地认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时俱进,以提升人的数字素养规避技术使用风险,增强人对技术使用的把控力,推动人与技术共生发展。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有生力量,大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影响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合理性,有必要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情境下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字素养教育,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化人才,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与社会治理优化升级。
作者:张玉娟,石家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