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近三十年来,我国人群肥胖和超重率迅速增长,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严重问题。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也是各类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肥胖的流行,相关慢性病的发生也会持续上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营养状况改善,居民超重肥胖问题有所凸显,慢性病患病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上升,6至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丁彩翠介绍,一个人是否肥胖,并不单纯由体重决定,目前最常用的科学衡量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我国18至64岁健康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正常范围为18.5至23.9,大于等于24为超重,大于等于28为肥胖。儿童青少年则可参照我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提供的标准进行判断。
部分公众十分关心如何才能保持健康体重。专家指出,科学饮食是关键,坚持运动是保障。
在饮食方面,要平衡膳食、食不过量、吃动平衡。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建议每天摄入至少12种食物。膳食类型应包含谷薯类、蔬菜和水果、动物性食物、大豆类和坚果、烹调油和盐共计5大类,可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供的指引,将五大类食物由多到少进行搭配。
在运动方面,对于18岁以上成年人,建议每周进行150至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至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对于6至17岁的儿童青少年,建议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小于2小时,鼓励户外活动。(内容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公众号、新华社,记者赵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