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卫生健康是幸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与各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各国都面临着卫生健康不平等问题,积极探寻解决办法,以提升人民福祉。深入探究各国卫生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实践情况及现代化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系,能助力我们了解中国卫生健康不平等的成因与趋势,明确中国式卫生健康现代化的特点、全球贡献及发展规律,为未来政策的制定与改进提供精准建议,提升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卫生健康不平等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卫生健康方面存在差异的现象,涉及寿命、健康状态、医疗资源分配和医疗服务获取等维度。影响因素多元且相互交织。教育水平是关键因素之一,与卫生健康水平呈正相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易获取卫生健康知识、采取健康行为、获得医疗服务。中国教育差距在城乡、贫富地区间尤为明显,加剧了卫生健康不平等。城乡差异也是中国该问题的重要因素。城市化使城乡在医疗资源、卫生设施等存在差距,城市居民较易获得医疗保障和优质卫生保健服务,农村居民则面临更多挑战,这不仅关乎卫生资源分配,还涉及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
我国政府积极投入矫正卫生健康不平等。在政治层面,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深化卫生健康体系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体系,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全民医保制度涵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提高了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了贫困人口因医疗支出致贫的风险,对改善卫生健康状况意义重大。全民医保制度旨在为全体公民提供可负担的医疗保障,减轻疾病财务风险,已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使更多人获得医疗服务,减轻家庭经济冲击,提升卫生水平,降低因病致贫风险,但仍需不断完善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与可及性。历史文化方面,中华文化强调 “养生”,注重多方面平衡,这种观念传承至今,使人们将传统中医养生理念融入生活,追求身心健康,对卫生健康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在卫生健康统计指标上,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 2021 年的 78.2 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均显著下降,为全球卫生健康不平等矫正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中国现代化进程在矫正卫生健康不平等与改善卫生健康方面成果斐然。未来应持续加强该领域政策改革与政府投入,通过推进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强化卫生健康教育等措施,减小卫生健康不平等,助力人民卫生健康水平提升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作者:曾恩泉,成都医学院;陈红,四川省肿瘤医院;孙小悦,成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