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2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挥自身优势和专长,积极参与和支持科普事业。健康科普在强化国民健康理念、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下,为记录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内全媒体健康科普的探索心路和发展历程,贯彻落实《全媒体健康科普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光明网健康频道策划推出新媒体专访专栏《科普人上线》,面向全国医疗卫生领域优秀科普一线工作者,包括医院管理者、临床专家学者、基层医生、行业从业者、公众志愿者等,每期邀请1位嘉宾做客,与光明网第一演播室连线采访。
本期光明网健康频道《科普人上线》节目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护理部副主任沈碧玉,与我们分享这些年她的儿童照护科普之路。
【本期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护理部副主任 沈碧玉
【精彩视点】
光明健康: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目前您在护理领域开展了哪些特色的科普活动和项目,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沈碧玉:我们从儿童友好视角出发,将环境、情景融合在科普教育中,给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信任和关爱。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创造不同的主题空间,例如迪士尼乐园、热带雨林、麦当劳叔叔等,医务人员扮演成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进行互动;医院微信公众号定期推出“儿医小课堂”系列;我们团队准备出版儿童保健方面的科普书籍,包括疾病知识、康复护理等照护过程中的故事;同时,我也在“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开设专栏,定期发表文章与大家分享健康管理相关的知识。
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激励小朋友主动参与到健康科普的教育中,也能让家长们养成良好的育儿行为习惯。
光明健康:儿童护理涉及孩子们特殊的发展、健康需求和疾病特点。您是如何调整信息传达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年轻受众和小朋友的需求?
沈碧玉:我们采用儿童更容易接受和喜欢的方式进行科普,比如漫画、卡通视频、绘本、游戏等,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今年,我们团队开展了系列儿童手抄报的征集活动,了解孩子们的困惑和健康需求,这样才能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科普知识。
与以往相比,现在的儿童成长环境和条件更加优越,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变化。许多成年性的疾病,尤其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都与儿童青少年期间不良的饮食习惯、身体活动不足、睡眠不足、久坐行为以及屏幕暴露时间过长相关。因此,我们特别关注儿童健康生活方式的传播,根据现有的营养、运动、睡眠时间的指南制定科普教育、讲座、绘本等,传播到家庭、学校、医院、社区,形成儿童健康圈。
同时,医院每个专科致力于打造对于特殊群体特殊需求的健康知识库构建,开展多渠道、覆盖面广的全程科普,增加健康公平性,让特殊儿童的健康需求同样得到满足。
光明健康:面对儿童和年轻的受众,护理人员在科普领域应该如何发挥责任与担当?
沈碧玉:医护人员对于患者而言,是最先接触、靠得最近、照护时间最长、最懂需求的团队。我们在做科普的过程中,应该将“土特产”引入知识传播。
“土”就是立足于本专业,发挥自身特长。在医学知识传播中,医护人员要确定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特长建立话语权。用专业的形象和声誉提供有价值、可信赖的医学知识。
“特”即因需制宜,做有趣有料的科普。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多角度感受身体乐趣和神奇,将有意义和有意思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小朋友的兴趣和热情,推动科学的素养素质建立,拓展科学思维。
“产”即为优势互补,品牌共建,打造专业的科普链。医护人员与其他学科专家共同合作,比如传媒、沟通、心理咨询等方面专家,整合不同领域知识和技能,共同提高医学传播知识影响力,这样才能真正惠及到儿童青少年。
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受众拥有多渠道的信息,严肃的医学科普知识更需要专业人员。目前,我们基于循证、指南构建、专家信誉度等综合考虑,倡导更多专家级、院士级的医护人员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为受众提供更加系统、科学、有趣的健康知识。
出品
监制 高赛 李丹
记者 郝梦晗
编导 郝梦晗
摄像/后期 孙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