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创新共促发展,以爱心助力公益。5月27日,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的“第四届 i Hope医学肿瘤学术高峰论坛暨第四季i Hope之声青年医师演说汇”在北京举办。
活动现场,光明网卫生频道邀请参会嘉宾接受《健康视点》专栏采访,本期嘉宾为北京特医互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亦兵。
光明卫生:肿瘤患者是营养不良高发人群,然而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诊断率、治疗率仍相对较低。请您介绍下科普营养知识对肿瘤患者康复起到怎样的价值,目前医生及患者在此方面存在哪些欠缺?
卢亦兵:所有的生物学基础一定离不开营养,营养是整个细胞生物代谢最基础的东西,而临床恰恰忽略了。比如说买很贵的药,或者为了做手术付出多大代价,觉得很值得,而在营养方面觉得无所谓,怀疑这跟治疗是否相关。另外我们没有营养专业,营养归类到食品,像水和空气一样重要的东西,恰恰在疾病当中被忽略掉了。
所以营养的重要性,本质上是一个认知问题。因为我本身是癌症患者的家属,我太了解在肿瘤放化疗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毒副反应,患者饮食上有很大问题,这时就需要营养密度,不是日常煲个鸡汤,喝碗粥,密度要足够,绝对的营养含量要够。
光明卫生:过去三年,您的团队携手i Hope医学致力于搭建肿瘤患者诊后康复管理平台,初衷是什么,进展如何?
卢亦兵:患者在手术或者放化疗后就离开医院回家了,而癌症治疗各种药物的毒副反应恰恰在患者居家时发生,这个时候患者没有食欲,恶心、呕吐、便秘各种问题,还要挂号,找专家。在数字化的今天,应该重塑重构它。
因此,我们跟i Hope学院搭建了“小艾医家”,来解决医生时间紧的问题,让数字医生来给患者做科普,回答患者问题。比如我们设计的模式,患者看不懂的化验单,通过扫二维码上传你的各种化验指标,患者本人、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主治大夫同时接收预警,可以发起对话询问医生。这是个大工程,希望将来做成一万个肿瘤数字医生的规模,进而覆盖更多肿瘤患者,解决患者离开医院后不能触达医生的矛盾和痛点。
其实在心理、康复方方面面都应该这么做,只是我们先拿营养为抓手来做这件事。
光明卫生:肿瘤学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延长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您认为社会各界应该给予肿瘤患者怎样的关爱与支持?肿瘤行业企业如何践行社会责任?
卢亦兵:首先要找到肿瘤病的原因,为什么癌症这么多?我认为第一个是营养膳食的结构出现问题,存在各种食品添加剂等等。
第二是情绪原因,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压力中,免疫力很容易降低,细胞容易发生癌变,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来改变。
第三点,大家谈癌色变,因为过去死亡率确实高。现在随着科技进步,肿瘤成为慢性病,医生从源头上应该进一步做更专业的科普,让老百姓了解肿瘤是个慢性病。
我们做公益有两个出发点,第一想唤醒肿瘤医生对营养的重视,营养是一线治疗,而不是辅助,更不是无所谓。如果营养得到很好的支持,抗毒副反应的能力会更强,更容易完成一个完整周期的放化疗。我们通过这样的公益行为,希望用5年时间捐赠2000万帮助肿瘤患者。
另外我们希望实现医患触达,特别是通过数字医生的打磨,让医生觉得原来科普可以这样来做,可以利用数字医生来呈现。
我们的“关爱骨髓全国公益行”项目,提供骨髓移植的营养解决方案,首先患者不用输血了。第二,患者离开医院遇到了问题无所适从,通过这样医护交互的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服务。第三点,从长远看,营养的重要性越来越普及,医生重视的同时,让患者越来越懂得怎么保护自己,那么患者的生命周期也会越来越长,生命质量会越来越高。
策划出品
记者 李丹
摄像/剪辑 逯成业
编导 牟舒琳
外联制片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