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创新共促发展,以爱心助力公益。5月27日,由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主办的“第四届 i Hope医学肿瘤学术高峰论坛暨第四季i Hope之声青年医师演说汇”在北京举办。
活动现场,光明网卫生频道邀请参会嘉宾接受《健康视点》专栏采访,本期嘉宾为i Hope医学创始人秦海峰。
光明卫生:目前我国肺癌发病及死亡病例处“霸主”地位且居高不下的原因是什么,诱发肺癌高发的因素有哪些?针对现状在肺癌防治过程中如何发挥科普工作力量?
秦海峰:大部分患者没有很好的健康管理,往往有症状才就诊,就诊的患者80%已经进入中晚期,有些患者骨痛去骨科就诊,或者因为头部的症状去神经科就诊,最后发现原发可能是肺。对于一个晚期、3b期或者四期的患者来说,生存期就比较局限了。
但是近些年随着一些新的检查手段和全民医疗理念的改变,很多患者在做健康体查时,就能够筛选出可能患病的风险因素。
肺癌的发病因素是比较复杂的,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生活环境,还有比较差的工作环境,像一些矿区,有些矽肺病人,他可能连一般的防护口罩都不戴,还有一些肺部本身疾病的发展都有可能会导致肺癌的发生。
在检查手段上,通过新的检查方法,像血液学的检测,基因的筛查,可能会找到一些高风险的因素。低剂量螺旋CT的筛查,可能会及早发现肺部的病变,给患者干预的治疗策略,早发现、早治疗,实现患者的长期健康生存。
所以我们呼吁社会提高认知,呼吁更多医生关注全民健康、全民科普。科普本身是一个随着时间以及学术变化而不断进步的领域,科普也是一个特别公益的区域。我们今年成立了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的科普教育专委会,我们的很多青年专家,包括护理老师加入到这个团队中,通过这种形式进入社区,进入养老院,进入学校,去推行、科普这样的理念,让更多人关注自身健康。
光明卫生:为实现肿瘤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推动规范化诊疗高质量发展,i Hope有怎样的思考与经验分享?
秦海峰: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医生也不可能碰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患者。比如说非小细胞肺癌,它的分期、诊疗策略,要用三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数据指导指南和共识,然后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患者进行具象化治疗,所以每一次诊疗都是全新的。
我们现在讲个体化的治疗,还是要遵循指南和规范,但是一定要有个体化诊疗的综合策略。例如肺癌的治疗,不仅仅局限在外科、内科,因为有些患者不仅仅得了肿瘤,有可能还会有合并症,或者复合其他的疾病,像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对治疗策略的影响其实非常大。
个体化治疗是基于多学科诊疗模式来推行的,但很多医院没有这样的条件,科室不健全,没有专科医生,比如说在基层医院,一个全科医生要负担所有的治疗。很多地方推行的一个模式叫“大病不出县”,希望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很好的诊疗,这是基于当地医疗条件的诊疗策略。还有多学科和跨区域的联合诊疗模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
我们现在致力于搭建平台,把每一位患者的病例变成数据,用我们现在所能够掌握的诊疗数据和诊疗理念,惠及更多需要被帮助的患者。目前平台跟全国10个学院的专家去做系统的对接,依据平台推行我们自己的大数据库,像即将上线的小艾医生,基于全程管理的理念,帮助患者在院外能够跟医生面对面对接。这样的人工虚拟医生是一个非常好的转化,将来对科研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
光明卫生:作为致力于医学人文深耕发展的一线临床医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全社会应该给予肿瘤患者及家庭怎样的关怀与支持?
秦海峰: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来讲,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也不是医生跟患者对接信息的事。曾经有患者跟我讲,得了这个病以后,对他的家庭来讲就是一个塌方,当一纸证明把他从健康人拉到肿瘤这个行列,他的生活会完全被改变。
这时需要很多正向的因素,首先要有一个认知的过程,通过跟医生的客观对接,重燃生活的勇气。患者必须接受科学的诊疗模式,按照现在的免疫治疗,即非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五年生存率能够提高3到4倍,这需要社会更多的认知。
客观非常重要,从医学人文来讲,患者需要被关怀,但不需要被怜悯,全社会的力量集合起来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我觉得这才是肿瘤患者最需要的。要让患者群有发声的平台,所以我们在“小艾医生”、“小艾医家”平台上有一个患者端可以让患者做交流。
再就是医患共管,这也是我们坚持的一个理念,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是医生的事情,患者和患者家庭同样需要承担起这部分工作。比如说营养管理,对自己的营养需求有一个客观的了解,怎么科学地吃,吃完后这一餐指数参数的影响是什么,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具体的。
光明卫生:未来,我国肿瘤学青年医生培养,将着力于哪些方面,如何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秦海峰:目前在全球,中国患者的肺癌发生和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也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国际肺癌很多新的进展是基于中国患者的研究数据来支撑的。我们希望在平台上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专家,能够有机会代表中国的专家跟国际上其他平台的专家做更深入的交流。
所以像我们今年举办的全英文演讲比赛,意义不在于选出一两个优秀的选手,而在于让更多专家了解到这是我们的一个武器,今天这种沉浸式的全英文演讲模式也是为我们将来国际化做铺垫。我们覆盖的不仅仅是10个进入决赛的选手,而是所有参与到这个平台活动的青年专家。
再有就是对于青年讲者的进阶培训,i Hope其实是有规划的,我们今年计划启动全国系列巡讲的模式,给青年专家提供更多平台和讲台。希望他们能够在这个平台上面有更好的成长,跟国际的专家对接时没有语言的障碍,代表中国的青年人站在国际讲台上,这也是i Hope一直以来的理念,你有梦想,我有舞台。
我们为了大家的成长去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巡讲的系列课程,包括个人能力的进阶,通过这样的形式,也是让青年人感觉到不仅仅要做一个医生,而且要做一个医者,让社会感受到这个群体的可爱之处,不仅仅是医术精湛,而是他们有梦想的翅膀。
策划出品
记者 李丹
摄像/剪辑 逯成业
编导 牟舒琳
外联制片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