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专精培养肿瘤中青年医师,助力“健康中国”深入推进。2022年8月28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指导,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肿瘤中青年医师人才培养计划”启动会,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办。
活动现场,光明网卫生频道邀请重要参会嘉宾接受了《健康视点》专栏的采访。本期嘉宾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赵军教授。
光明卫生:2022年2月,最新一期(2016年)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发病及死亡病例仍处“霸主”地位,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目前我国肺癌发病现状是怎样,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仍然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赵军:其实肺癌不光是在我们国家,在全世界都是癌中之首,最近可能乳腺癌在超越肺癌成为第一大疾病,但是在我们国家肺癌仍然是排在首位的一个疾病。肺癌的发生其实有很多因素,包括像吸烟,像空气的污染,还有很多患者是心理因素,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小结节的病人,他们并不吸烟,但是他们可能会有一些心理的问题。特别是我们女性患者,她们可能经常处在一个比较焦虑、抑郁的状态。
当然,现在的社会可能压力更大一些,不管是男性和女性,其实都存在着非常大的社会所带来的压力,所以说这个疾病目前来讲仍处于上升的趋势。我们希望通过早诊早治或者早筛,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其发生,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早诊,能够找到更多可以根治的患者,这样的话对于进一步提升我们肺癌患者的生存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明卫生:“中国肿瘤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今天正式启动,在项目工作计划中有哪些特色亮点,如何为基层中青年医师搭建优质学术交流平台?
赵军:中青年医师是我们社会的骨干力量,在每家医院都是承接了非常重要的责任,他们有更强的动力和更大的决心,能够去进一步地加深学习,进一步地提升他们的诊疗能力,我想这个项目对于中青年医师的培养会起到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
我们的项目虽然是一个大病,是肺癌,但是我们知道肺癌涉及到了非常多的学科。也就是说,在我们诊治的过程中,不光是晚期的患者就是做内科治疗,做化疗,外科的患者就是做手术,其实不是。在他诊治的全过程中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细节,比如说诊断,我们怎样发好一份影像报告,怎么样能够给患者做一个精准的分期?所以,在诊治的全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但在我们国家,除了一些大的诊疗中心可能会有这样的MDT团队,其实很多的基层医院,在某些方面会有一些缺陷,有一些地方可能影像会差一点,有一些病理报告可能会发得差一点,所以如何去找齐我们全国的诊治水平?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中青年培养计划,能够让更多的多学科专家可以均衡地发展,也就是在每个地方我们都希望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团队。
另外,其实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我们的影像科,如果他不了解我们内科的需求,其实在影像上他看到的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他不能够结合一个病例的特征做出精准的诊断。这个诊断到底是炎症,是感染,还是肿瘤进展,还是因为药物导致的一些毒性?所以说通过这种学科之间交互的学习,才能够拓宽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诊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也就是让他们会想到,我除了看这个片子,可能还需要了解这个患者的病理和病例,以及他的整个治疗过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拿出一个非常精准的诊断。
这个项目我们拥有八个学组,涉及到了包括我们的影像、病理、介入,包括我们的胸外科、放疗科、肿瘤的内科,还有我们的康复与姑息,甚至我们的科普学组。我们也希望在肺癌的早诊早治上,包括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通过科普的方式,能够传递到每一个患者或者每一个患者的家属,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更加全方位地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当然除了推广诊疗规范,我们也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我们中青年专家的授课能力,演讲能力,所以我们也会办一些提升演讲水平、科研方面的一些课题小班进行培训。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些不光是在临床非常干练,同时也有更好的科研思维,能够讲得出来,能够走到国际讲坛上,未来我们肿瘤事业能有一批接班人,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担当的一个很重要的责任。
光明卫生:今天启动会上,您牵头,与来自河北、陕西、福建、四川等省份和地区牵头人的8位专家,就项目“上下联动共促肺癌规范诊疗”进行了深入探讨。您有哪些收获?
赵军:对于地方的专家来讲,其实他们也有非常好的诊疗能力,他们也有自己的团队,他们也一直在做有关推广诊疗规范的工作。他们平时经常会深入到基层做会诊,包括他们自己办的一些学术会议,他们对地方专家的发展情况、水平都会有更细致的了解,所以我们也希望借助他们的平台,让他们能够挑出真正的在学科发展中更具潜力的,并且有培养意向的专家作为未来的专家储备。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些理念的传递,让这些专家有更广阔的视野,给他们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这块也是非常需要我们省级的专家,他们的引领,因地制宜给我们提出更好的建议。这样的话,对于我们的项目能够更好地布局和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人才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光明卫生:目前癌症已经被世卫组织定义为慢性疾病,很多患者也将会携癌生存。目前全球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医学时代,精准医疗如何通过个体化方案,在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在该项目中,如何落地?
赵军:现在我们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也就是我们要基于一些基因的检测,靶点的探寻,给患者制定一个精准的方案。不光是我们的晚期患者,包括我们的早期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乃至术前的一些新辅助治疗,其实也会有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介入。
以前大家不太重视基因检测,现在有些人做了基因检测,但是他检测的靶点其实并不够,所以在这块可能就会有一个欠缺。可能我们有一些患者本来可以活到五年以上,可能某一个靶点的药物就可以让他翻身,让他又多活几年,但是如果你没有探寻这个靶点,或者我们的主管医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要去做这个检测的话,那这个患者他只能按照一个普通的化疗,一个晚期的治疗,那他的中位生存其实也就一年左右,这样的话对于生存确实有很大的一个损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项目,让包括精准治疗的这些理念、手段进入到整个项目里,让更多的专家能够深入地理解精准治疗,同时能够更好地践行精准治疗,我想这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治了这么多的病人,我们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到底治成什么样子,我们的靶向治疗效果怎么样,到底有哪些患者效果不好,是为什么?我们也需要做一些科学研究。针对这么好的一个大样本,需要有一个非常规范的诊疗流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学到这个疾病治疗的转归,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分享经验,来促进这个学科的发展。
这块其实也是参差不齐,就像刚才我们学组组长提到的,连肿瘤的一个病例的记录可能都欠缺规范。这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推进全国的不管是肿瘤专科医生,还是我们基层的医生,大家对于病例的记录,对于整个治疗的规范有一个详细的认识,这样的话我想,对于进一步提升我们大数据的质量,未来能进一步地总结经验、总结数据,找到新的治疗靶点这些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学科发展得更好,让我们的病治得更好打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光明卫生:未来,从临床专科建设,到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您有哪些建议?
赵军:人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想成为跨世纪的人才,应该怎样去做?其实不能局限于一些专科的培训,应该更加拓宽视野。像我们这次项目里面涉及到八个学组,那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肿瘤内科医生,你可以听到影像科专家的课程,也可以听到病理科专家的课程,所以涉及他诊治全过程的时候并不需要他自己一定会看片子,但他至少应该知道片子的报告是不是规范的。如果一个影像报告只告诉你右上肺有个肿物,连大小都没有告诉你,那你说我们怎么去判断它的分期?所以说学科之间的这种交互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肿瘤内科医生也是,需要了解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放疗的SBRT,射频消融等技术,应该应用在什么样的场景,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学科,你就不会应用它的工具。包括我们骨转移的病人什么时期需要做手术,什么时期需要做放疗,哪些脊柱的压迫可能是急症需要及时处理?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学科的话,可能会因为自己的经验、认知不足,导致我们的治疗是失败的。
所以在医生的培养上,我们也希望不管是肿瘤的医生,还是全科医生,应该有一个更广阔的思维和视野。跟疾病的战争,有一些是歼灭战,有一些是持久战,是要讲究策略的,所以希望我们的医生,真的是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
出品单位 北京科创医学发展基金会
战略媒体 光明网卫生频道
公益支持 百济神州
记者 李丹
编导 牟舒琳
摄像/剪辑 逯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