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它们分布在全身各部位,骨骼就是人体的支架,支撑着人体的躯干,保护着人体内部器官,承载着重力并支撑着人类躯体行走运动。而脊柱是生命的脊梁,是健康的支柱,我们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给脊柱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一旦脊柱出现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在当今社会,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短视频APP的火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低头族,颈椎病、肩颈疼痛、头晕、手麻的人群越来越多,而且日趋年轻化,所以想要健康,要注重颈椎的养护。通常我们所说的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都属于脊柱退行性病变的范畴。脊柱退行性病变主要是指脊柱随着时间进程人体自然而然发生的一种病理生理变化。
退行性脊椎病的发病原因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慢性劳损,包括长期进行剧烈活动或负重工作、长期姿势不良等,会使脊柱承载过重产生劳损,从而加速退变的产生。第二,外伤因素,当出外导致椎体及其附属结构损伤时,如若未经及时有效诊疗,可加速退变的发生。第三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出现骨质疏松、椎间盘以及脊柱韧带的退变,从而导致退行性脊椎病的发生。第四是遗传的因素,部分人群的脊柱退行病变会因为基因遗传的原因发病年龄会提前。关于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机制,北京大学博士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华信医院)骨科主治医师杨晓曦医生的科研团队就有相关的科研成果。
杨晓曦医生是从事脊柱退行病变研究的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脊柱退行病变,他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专业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多次参与国际专业期刊评审,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杨晓曦医生的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深层原因机制。在杨晓曦医生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科研项目里,这个项目通俗来讲也就是发生胸椎管狭窄机制研究。在实验研究中,杨晓曦团队发现胸椎黄韧带骨化是一种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经过对不同类型的黄韧带骨化患者的黄韧带组织进行micro-CT影像学研究及转录组RNA测序,他们鉴定出胸椎管狭窄韧带骨化的相关差异基因,这从人类基因转录组角度探索了不同类型的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胸椎管狭窄退行性病变的早期诊疗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依据及药物靶点。杨晓曦医生的科研团队正在继续加大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机制研究,相信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在早期诊断、延缓病程、研发药物及缓解患者症状方面更切实的服务患者。
在通过X线光片、CT扫描以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手段确定患者是由于退行性病变的原因导致出现了症状,正常来说,医生会有以下几种建议和操作:第一,药物治疗,大部分以抗炎止痛为主,这种也是尽可能地控制临床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病情。第二,康复治疗,通过按摩、牵引、针灸等可以有效的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肌肉保护,并减轻对神经的压迫,能够有效缓解痛苦。第三,手术治疗,通过椎板切除解除脊髓压痛,固定椎体增加脊柱稳定性。通常患者会比较抵触手术,毕竟手术是存在风险的。尤其是胸椎的手术,对于重症患者截瘫风险极高。脊柱是人体中轴骨,对人体来说这么关键的部位,很多患者都存在疑虑,不过针对一些确实是必须通过手术手段才能解决的病症,怎样才能让患者打消疑虑呢?
杨晓曦医生在这方面有一个独特秘笈,他除了是精通医学理论知识的专家之外,还精通医学插画,他能通过巧夺天工的绘画水平及技术辅助,把复杂的关于医学方面的技术信息转化为可视化插画。在与病患沟通过程中,医生一般都会详细告知患者手术指征、手术术式及相关并发症风险。当然,对于没有医学知识的大部分患者来说,单纯的术前谈话是晦涩难懂的,而杨晓曦接触的需要手术的患者,他会把手术过程及要点通过手绘医学插画的形式来给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让他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到手术的过程及手术方法,让晦涩难懂的术前谈话变得简单明了,一方面病患可以更形象地了解他们的病症,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他们对手术的恐慌焦虑。
当然医学插画的用途不仅仅只局限在医患沟通中,杨晓曦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报告中都有涉及到他的医学插画。除此之外,在国内顶级骨科专家的国内外会议、讲座以及对医学生、医师的培训中,都有用到杨晓曦医生的插画。另外,由于插画能更形象的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点转化成可视化图像,所以医学插画也是很好的针对广泛群众的科普素材。
在目前医患关系紧张,而脊柱相关疾病又高发的当今社会,相信有一位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又能拉近医患关系的医生是非常有必要的。相信杨晓曦医生不管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医学插画方面,都能有更出色的成绩,来造福更多病患。(文/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