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多年来,骨质疏松症因其高致残率、死亡率却缺乏典型的预警症状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然而大多数国人对该病的认知却停留在“只知其名,不知其理”的层面,预防和诊治效果不容乐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提高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合理配置各级医疗资源、提高患者的骨骼健康认知,对于推动我国慢病管理工作、减少脆性骨折的危害和医疗负担、提高国民的骨骼健康水平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提高群众的骨骼健康素养,进而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率,改善病人的转归,降低政府将来的财政负担,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侯建明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全民骨骼健康教育宣教。
现阶段亟需提高全民的骨骼健康意识。采用力所能及的各种手段(专家讲座、互联网科普、义诊活动等),结合“骨质疏松”主题宣传日,提高骨质疏松症和骨骼健康的知晓率;协助推行社区分级诊疗,落实基层慢病防治计划,提高社区居民骨骼健康意识。并可以通过骨骼健康知识科普,引导群众可通过戒烟限酒、适当增加摄入奶制品等高含钙食物、负重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提升骨骼强健度,一定程度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二、重视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诊疗。
规范化的诊疗对骨质疏松而言,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有力保证。因此,指南的本土化是必然要克服的问题,并基于国人数据,制定适合我国的风险评估工具。在此基础上,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将规范化、同质化的诊疗推行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全骨质疏松的慢病防控体系。
三、重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心理健康评估
根据长期研究结果证实,慢性躯体疾病容易并发抑郁情绪与焦虑障碍情绪。因此,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精神与心理因素影响,从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康复效果和预后效果。
四、逐步构建配备完善的骨质疏松疾病防治体系
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预防筛查、健康宣教、疾病建档下沉基层,并加大力度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基层人员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落实和推进骨质疏松社区管理模式的建设,有助于细化对骨松早期筛查的指导和脆性骨折高危人群的管理和预防。最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对骨骼健康的认知,提高疾病的检出率、治疗率,保障骨质疏松患者长期医疗健康指导。
五、加强疫情期间的慢病防治
针对疫情慢病患者的管理,为避免交叉感染又不因疫情耽误其他疾病的正常治疗,建议加强互联网医疗,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提倡网络咨询,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患者就近到社区医院就诊,既能降低感染风险、避免交叉感染,又可以减轻医疗资源压力。(记者 李然)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是健康中国追梦人:光明网两会对话录》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