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线医护日记】(53)
记录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胸外科医生 王海灏
2020年3月1日
22年前,1998年的夏季,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气势汹汹来袭,簰洲湾决堤、九江决堤,武汉危在旦夕。
那一年,50岁的父亲作为负责一段江堤的指挥长,留下了“堤在人在,堤亡人亡”的军令状,率领单位一群老少爷们毅然决然的上了堤;此后100多天奋战在大堤上,不曾离开一时。洪水过后,父亲回到家时已消瘦了20多斤、大病一场。彼时,我曾问过父亲:“洪水来时,你怕吗?”父亲低声回答我:“怕,怎么能不怕?但怕也得上,我们不能退,也无路可退,后面就是家啊!”
那一年,我19岁,虽已成年,但稚嫩的肩膀尚不足于担负太大的责任,对家和责任的感受还太肤浅。
5年后冬春之交,非典肆虐、华夏蒙尘,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骤然打响,无数白衣战士冲在了最前线。
那一年,我24岁,刚刚从华中科大同济医院毕业留校工作。从学生转变为医生,我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仿佛一夜之间深刻了许多。我明白,自己终不再是被师长呵护的孩子,更应该去呵护我的家乡。因为年轻,因为远离非典的主战场,我没有机会直面非典,我只能拉着同学一起去献血,尽一份力。那也是我第五次献血。
“为了我们所爱的人,我们不能退!”那年秋季的文艺汇演,医院排了一个抗击非典的情景剧,我出演男主角。剧中,这句台词我至今未敢忘却,因为它让我在情景剧表演里感受了一次抗击非典白衣战士的无畏和责任。
春去秋来,17年弹指一挥间,我也从同事们嘴里的“小王”慢慢成长为了“王叔叔”,成了家,膝下一双儿女。年进不惑,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更重了。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发热门诊扩张、发热病房、定点收治医院陆续成立,熟悉的同学、同事不断冲上前线。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初始的恐惧和担忧已经逐渐被责任所取代。
“我应该上一线去战斗”,这是我对自己说得最多、想得最多的话。当科室也开始安排医护人员上前线支援的时候,我主动提出请战申请。
我说,我毕竟当了17年医生了,临床经验足,而且身体好、也还算年轻,我可以上前线给内科教授们当住院医师,为抗疫出一份力。多次请缨后,元宵节前一天,我终于收到了去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支援的调令。
匆匆收拾行装,告别家人,翌日清晨我正式上了前线。
同济医院中法院区作为此次武汉市新冠肺炎重症病人定点收治医院,一共收治了1100名重症病人,我在这里作为一名年长的住院医生配合山西医疗队开展救治工作。在这里,我多次主动请求二线教授分配更重更多的工作给我。病人需要做咽拭子核酸检查,我一次性为全病区49名病人取咽拭子检测;很多重症病人因为气胸需要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而胸外科医生欠缺时,我主动联系医务处要求分配会诊工作,随叫随到。
因为防疫需要,我们不能回家,只能集中住宿在酒店里。工作之余,最牵挂的还是家人,年愈古稀的双亲、年幼的儿子、尚在襁褓之中的女儿、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都是我最放不下的思念。
有朋友问我,主动请缨上前线,你怕吗?
我直言回答:“说完全不怕是假的!但是我责无旁贷!我不能退,也无路可退,后面就是家啊!”(光明网记者王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