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育力保存”:为特殊人群储存希望
首页> > 正文

“生育力保存”:为特殊人群储存希望

来源:工人日报2024-03-25 18:30

  今年全国两会上,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一个焦点。而在众多讨论和提案中,“生育力保存”成为热门词汇,引发广泛关注。

  广泛关注的背后,一方面是国民生育力整体下滑的趋势日益显著,另一方面是相关肿瘤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我国不孕症发病率从2007年的12%上升到2020年的18%,全国约有超过3300万对夫妻面临不孕问题。育龄期女性新发肿瘤人数占整体人数的12%,而其中超70%的年轻患者有生育意愿。

  生育力保存和保护如今已不仅仅是特殊人群关心的话题,而是逐渐上升为社会关切。采访中,多位专家学者告诉记者,生育力降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应该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加强对育龄人群的生育力评估及其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科学认知,通过跨学科的高效协同实现“保命”和“保育”并行,为特殊人群的明天储存希望。

  抢抓“黄金时间窗”,为特殊人群保存生命火种

  2023年6月,29岁的未婚女性萌萌(化名)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医生判断,虽然疾病治疗效果比较乐观,但化疗过程会对萌萌的卵巢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可能导致她失去生育能力。

  为帮助萌萌保留孕育新生的希望,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将她转诊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在不影响肿瘤治疗进程的前提下,该中心为萌萌制定了生育力保存方案。最终,通过取卵手术以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成功为她冷冻26枚卵子。

  无独有偶,30岁的乳腺癌患者小霞(化名)在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临床及胚胎实验室专家、乳腺科专家、肿瘤科专家紧急组成的多学科会诊后,成功冻存了卵巢组织及胚胎,保存“生命的火种”,为未来储备生育力。

  所谓生育力保存,主要是指使用手术、药物或实验室技术,保护和保存人类产生遗传学后代的能力。目前,女性生育力保存的主要方式有卵母细胞冷冻、胚胎冷冻、卵巢组织冷冻等,男性生育力保存主要方式是精子冷冻。因为疾病原因需要进行生育力保存的女性患者主要源于四类疾病:恶性肿瘤(乳腺癌、血液肿瘤、结直肠癌等),严重自然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克罗恩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疾病,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倾向疾病(内异症、特纳综合征等)等。男性患者则包括影响精子质量肿瘤相关或非肿瘤疾病两大类。

  “生育力保存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尊重和选择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中心主任孙贇教授表示,对于因疾病本身或治疗过程可能损伤生育功能的特殊人群来说,生育力保存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理层面,也能够帮助有需求的人群保留孕育新生、为人父母的希望。

  我国肿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有数据显示,80%肿瘤生存患者经治疗后罹患不孕症,每年至少约100万育龄女性及儿童因放化疗导致生育能力丧失。

  “越来越多患者希望在抗击疾病的同时,还能保有孕育生命的希望。”孙贇教授表示,放化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大大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面临的不仅仅是与原发疾病的抗争,更面临着卵子数量和质量的断崖式下降,以及卵巢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得益于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现在有了更多 “延长生命”与“保存生育力”兼得的可能性,但治疗时机非常关键。

  “在肿瘤放化疗前存在一个‘黄金时间窗’,一旦错过了这个保存生育力的宝贵机会,在肿瘤放化疗治疗对性腺组织产生不可逆损伤后,再想去解决生育问题就变得希望渺茫了。”孙贇教授指出,面对恶性肿瘤等疾病,“先保命、再生育”是一种误区,通过跨学科的高效协同,努力实现“保命”和“保育”并行,才是值得探索的解决之道。

  统一管理规范,提升跨学科高效协同

  我国辅助生殖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能够提供的总体技术服务量和技术水平都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世界领先的辅助生殖大国,我国辅助生殖学界已开展诸多生育力保存相关研究,并发布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临床共识和指南。

  不过,由于特殊人群的生育力保存治疗可能涉及肿瘤、妇科内分泌、产科、儿科等多达13个学科/亚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探索之路难免会遇到痛点和挑战。

  记者了解到,一份面向全国生殖、肿瘤、血液、儿童血液领域的180余位临床一线医生进行生育力保存认知和实践现状问卷调研的数据显示,虽然98%的医生认可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及激素治疗会导致女性患者生育功能减退,但在实际临床过程中,71%的受访医生表示,只有当符合适应症的患者主动表示出对未来生育能力的关注或有生育意愿时,才会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生育力保存的建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常务副院长郭艺红教授指出,生育力保存涉及生殖医学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除了生殖医学本身的发展之外,学科之间的协作水平,也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希望肿瘤、血液、妇科等专科医生与生殖科医生建立有效的联合诊疗机制,为有需要的患者及时进行生育力评估与生育力保存治疗。

  “目前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甚至部分非生殖学科的临床医生而言,生育力保存意识仍显不足” 郭艺红教授表示,统一的生育力保存规范和指南、跨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患者的标准化转诊和治疗路径,是提高生育力保存治疗覆盖面与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

  多方合力,推动提高国民生育力水平

  多位学者指出,生育力降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背后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文化、遗传、生活方式等多维度的原因。同样,生育力的保护和保存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单线任务,它需要政府、行业、社会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共同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

  政府的顶层设计和引导规范至关重要。“为适应我国国情和满足人民需求,应立足‘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根本,及时抓住关键问题,强化辅助生殖服务顶层设计,推动我国多需求、多角度、全链条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建设,让更多人民获益。”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教授建议。

  当目光投向患者——这一医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为不孕症患者解除“心病”,无疑也是关键所在。

  据统计,我国不孕症患者的就诊率为46.5%,低于全球56%的平均水平。据艾昆纬(IQVIA)的分析数据显示,有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指征的不孕不育患者平均需要2.7年才能进入辅助生殖机构治疗。不孕症治疗就诊率低、窗口期窄。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或因“病耻感”而羞于就诊。另一方面,由于对辅助生殖技术的认知存在误区,有的患者可能试了各种偏方,或在不对口的机构兜兜转转,耽误了宝贵的诊断和治疗时间。

  对此,多位专家学者认为,除了强化特殊人群的生育力保存意识之外,还有必要帮助更大范围的育龄女性加强对生育力评估及辅助生殖技术的科学认知。这方面,郭艺红教授指出,预防胜于治疗,有生育需求和意愿的育龄女性应及早对生育能力进行评估,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把握生育时钟,适龄生育。同时,也建议育龄女性学习相关生殖保健知识,有效保护和提升自身的生育能力。(记者 徐新星)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卫健委:开展分类应对,防范药品短缺风险

  • 食品配料表就该“晒出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