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国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政策指引下,重庆市万州区医疗保障局积极应对挑战,立足区域实际,探索构建了以“助力服务赋效、借力数智赋能、聚力培训赋智”为核心的“医保管家”服务新模式,有效推动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在全区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直面改革初期挑战,精准把脉痛点难点
改革推进初期,面临多重困难:一是部分医疗机构对DRG付费理解不深,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心态,改革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病案首页质量、信息化建设及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基础相对薄弱,难以快速适应精细化付费管理要求;三是区内医疗机构数量多、分布广、水平差异大,而医保部门指导力量有限,精准化、常态化辅导需求迫切。
创新“医保管家”服务,系统施策破局解题
为有效破解上述难题,万州区医保局系统性推出三大举措:聚焦“服务赋效”,构建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责任链条。制定详实改革方案,将DRG付费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区医保局工作专班高频调度、医疗机构全员参与的目标责任机制。整合专业力量,组建智囊团队。建立区级DRG付费专家库,并抽调医疗、医保、病案等领域专家与医保局骨干共同组成数据工作组,常态化开展政策解读、病例审核、问题答疑等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引导合理预期。建立运行监测与通报机制,定期向医疗机构反馈全区改革进展及自身运行数据,通过数据比对引导其找准定位,主动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聚焦“数智赋能”,夯实精准管理的数据基石。差异化提升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针对二三级医疗机构,鼓励其自主升级DRG信息系统;针对基础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区医保局投入专项资金,为其统一配备量身定制的DRG综合信息平台,提供智能分组、数据分析等核心功能,显著提升了基层机构的改革参与能力。建设区级智能监管中心。利用平台优势,实现医保局对基层医疗机构DRG运行情况的“一屏全览”和智能审核,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内部数据流。
聚焦“培训赋智”,提升全域机构的应对能力。建立“结对指导”机制。创新推行以6家公立医院为核心、辐射N家医共体成员单位的“6+N”帮扶模式,通过“传帮带”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改革的理解和实操能力。开展多层次、全覆盖政策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并举、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和病案编码等专业培训,并编印发放政策汇编千余册,确保政策口径统一、理解到位。强化实地调研督导。区医保局专班深入各级医疗机构,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现场指导解决人员培训、系统改造、病案质控等方面的具体困难,疏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里”。
改革成效显著,多方共赢格局初现
经过不懈努力,万州区DRG付费改革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全区符合条件的住院医疗机构已全面实施DRG实际付费,实际付费医院数量位居全市第一,病例上传率、入组率等关键指标持续优化,达到预期目标。医疗机构对改革的认同感和适应性显著提升,病案编码与质控人员队伍规模扩大,DRG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覆盖,“我要改革”的氛围日益浓厚。数据显示,改革后,全区绝大多数住院病例和费用已按DRG方式结算,DRG病种覆盖率保持高位,医保基金补偿比稳定在合理区间。尤为可喜的是,住院次均费用和住院人次数较改革前呈现下降趋势,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机构运行管理优化,患者负担得到合理控制,医、患、保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万州区“医保管家”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基层实践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下一步,万州区医保局将继续深化和完善“医保管家”服务,持续推动医保改革向纵深发展。(李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