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1月20日,是第13个“世界压疮预防日”。这一全球性倡议由欧洲压疮咨询委员会(EPUAP)于2013年发起,定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旨在提升公众对压力性损伤的认知与重视。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压疮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在我国,积极应对压疮问题,是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世界压疮日以“远离压疮,即刻行动”为主题,呼吁广大医护人员、照护者、患者及公众积极关注压疮预防,力求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压疮,医学上称为“压力性损伤”,俗称“褥疮”,是因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造成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它好发于骶骨、足跟等骨隆突处。《压力性损伤临床防治国际指南(2019版)》数据显示,全球医疗机构内压疮发生率为6.3%~14.8%,在老年、长期卧床及重症患者中风险倍增。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压疮预防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紧迫挑战。

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霞
“压疮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增加护理者的难度,还可能造成伤口感染以及更严重的危害。”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霞介绍。“压疮不仅仅是长期卧床导致的,任何持续的压力、剪切力,甚至是器械,比如无创呼吸机的面罩、各类导管、过紧的血压袖带,只要压迫皮肤或黏膜时间过长,都可能造成损伤。”
压疮防治仍面临深层挑战,仍存在大量居家照护者急需专业的护理知识,却缺乏系统学习途径。公众普遍存在“只有长期卧床才会生压疮”的认知误区,忽视了久坐、使用医疗器械等潜在风险。王霞特别指出了两个常见的护理误区:“很多人认为按摩发红的皮肤能促进循环,其实脆弱的受压组织就像一个熟透的桃子,外力按摩只会加重皮下损伤。此外,不要使用气垫圈或棉圈,看似把骶尾部悬空,实则将压力集中到了环状接触的皮肤上,极易造成新损伤。”
面对挑战,科学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针对居家照护者,一般建议遵循“勤翻身、勤观察、勤清洁,加强营养”的“3勤1加强”原则。例如,卧床者应每2小时更换体位,坐位者每半小时减压;可用枕头将整个小腿垫起,让足跟悬空,以增大接触面、减小压强。
在医疗领域,技术创新也为压疮防治带来了新希望。王霞指出:“水胶体、泡沫、银离子等新型敷料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此外,PRP(富血小板血浆)等新型疗法,通过从患者自身血液中提取的高浓度血小板血浆,含大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局部循环,加速肉芽组织生长。 ”
压疮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医疗机构到社区、家庭的全链条协作。“近年来,中华护理学会相关专委会牵头制定了《器械相关压力损伤指南》、手术室预防团体标准,在临床推行多学科协作模式。”王霞介绍,“在医院,我们通过培养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建立全院巡诊机制,将压疮发生率作为敏感指标严格管理。未来,我们更希望将专业力量下沉到社区和居家护理中,让社区护士能指导家庭预防。”
在建设“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背景下,压疮预防是患者尊严的守护,更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第13个“世界压疮预防日”,让我们携手,以科学之力抵御压疮风险,助力更多人拥抱高质量的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