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11月16日,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远程健康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5学术年会暨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健康融合创新技术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智源研究院等顶尖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北京市石景山区政府领导,以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健康融合创新的前沿趋势。
专家齐聚,共话行业未来
论坛开幕式由远程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张开主持。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周登峰在致辞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与健康消费需求爆发的交汇点,远程健康领域正经历“服务场景延伸、数据价值释放、产业生态融合”三大变革。
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的深度融合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正在发生的深刻产业实践,旨在破解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长期结构性难题。

王宏伟致辞

周登峰致辞

张开主持

鲍玉荣主持
重要标准启动,引领行业发展
本次论坛的重要环节——《多模态远程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制定工作正式启动。该标准将聚焦三大研究方向:完善数据治理体系、构建智能化模型体系、明确中心建设规范。标准研制将分三个阶段进行,预计2026年9月启动试点验证。
目前,专委会已联合解放军总医院、国药中为、江丰生物、资福医疗等业内领先机构共同组建生态联盟。其中,国药中为构建的中国人心电数据集规模位居全球前列,静态心电数据积累逾1亿份;江丰生物服务全国3000多家医院,病理病例数据总量超过500万例。
前沿技术分享,展现创新成果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洋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医院的建设发展。他提到,2025年4月26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院正式成立。该院依托可进化智能体技术,构建训练与推理双系统,首批42位AI医生已启动内测,覆盖全科、眼科等多科室。医院通过虚拟世界训练、真实场景服务的模式,扩容优质医疗资源,优化供需配置,旨在突破医疗“不可能三角”,为公众提供便捷、可负担的高质量医疗服务,打造“AI+医疗+教育+科研”生态闭环。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恒贵教授分享了AI赋能的远程医疗与智慧康养前沿技术。他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与心血管疾病高发难题,智源研究院推出AI+医疗康养综合解决方案。核心技术包括非接触式BCG心电监护、AI疾病早筛、心脏多模态模型等,覆盖居家无感监测、临床精准诊断、手术辅助决策等场景。方案推动医疗与康养一体化,实现从监测到干预的闭环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抢占全球万亿级数字健康市场,为公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医疗与康养服务。
中国交通广播“鹤叔说你行”栏目制片人张文鹤老师从皮肤科医生视角分享了健康AI开发之路。他提出的基层皮肤病“六字诀”解决方案,通过AI技术将复杂的医学知识简化为易于理解的应用,真正实现了科技惠民。
基层实践分享,凸显惠民价值
在学术分享环节,多位专家带来了精彩的技术报告。
解放军总医院心电研究所主任技师卢喜烈教授分享了远程心电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实践。他指出,远程心电技术通过将心电监测从医院内延伸至院外,在胸痛评估、心律失常筛查、晕厥病因学诊断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危急值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三级分级预警体系,AI初筛准确率达98.5%。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周建华教授展示了远程病理会诊及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研究中的应用。他介绍,湘雅医院远程病理会诊模式已与12省90余家医院实现对接,并联合开发了中国首个病理大模型PathOrchestra,该模型利用30万张全切片数字病理图像,涵盖20多种器官,在多种下游临床任务中表现出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主任李爱民教授分享了自动巡航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成果。通过120例临床研究显示,自动巡航胶囊内镜对胃部24部位的完整检出率达到97.8%,整体诊断准确率为93.33%。该技术实现了从手动操作到24部位自动巡航的跨越,大幅降低了操作门槛。
凝聚共识,共创未来
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AI+远程医疗健康”融合创新的广阔前景。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加强“政策指引”,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驱动“临床牵引”,让技术服务于医疗需求;推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筑牢“安全防线”,保障数据和服务安全;加强“协同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远程健康专委会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继续深化交流、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远程健康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