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6日上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中国健诺思医学研究院、上海市虹口区科学保健康复协会联合协办的《癌症只是慢性病》第四版新书见面会在上海书城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特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潘晓山,《癌症只是慢性病》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心身分会青年委员陈秋月主任共聚一堂,围绕“针对性纠治,量体裁医”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讨论。专家们以“科学从容、与癌共存”为引,与读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不仅让“癌症并非绝症,而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这一核心理念触达更多人,更为癌症患者及家属提供了宝贵的科学指引和心理支持。
为让更多无法到场的癌症患者、家属及健康关注者参与其中,活动同步于晨视频、一盏灯健康平台、何裕民教授视频号等多个线上平台开启直播,吸引了广大癌症患者、家属及关注健康的网友实时在线参与互动。
活动在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潘晓山的致辞中正式拉开帷幕。他肯定了《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的出版价值,提及其有效填补了大众对癌症科学认知的空白,并为癌症患者提供了实用、前瞻且科学的抗癌策略。
随后,何裕民教授以《癌症只是慢性病》的核心理论为框架,从“解读癌症本质”、“打破认知枷锁”、“个性化纠治”、“落地个性化优化”四个层面,带来了一场颠覆传统认知的深度分享,聚焦癌症本质与康复逻辑进行解读。
一、解构癌症本质:“内乱”需“调和”而非“对抗”
何教授指出,癌症在本质上是一种“内乱”,是机体内部平衡被打破的结果。因此,现代治癌的关键不应仅仅是消灭肿瘤,更要着眼于恢复人体内部的稳定与平衡,将癌症作为一种可防、可控、可管理的慢性病来对待,从而实现“与癌共存”。
二、打破认知枷锁:扫清康复路上的“隐形阻碍”
结合书中大量临床案例与长期研究数据,何教授拆解了大众对癌症的认知误区:很多人把癌症等同于“死刑判决”,本质是认知偏差导致的恐惧放大。事实上,癌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体质状态、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更离不开个性特质与认知模式的影响。偏执、焦虑、过度思虑等特质,往往会加剧身体失衡,成为癌症发生和康复的隐形阻碍。
三、个性化纠治逻辑:“量体裁衣”需兼顾身心与细节
何教授明确,医疗干预只是抗癌的一环,认知重塑与个性调整同样是关键防线。只有结合每个人的特质精准匹配个性特质与认知状态,才能实现“量体裁衣”式的康复方案。
个性化纠治的核心在于“以个体特质为出发点”,不仅需要考虑患者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更要全面把握其体质特征、心理状态、生活方式乃至认知模式,让康复路径贴合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活动中,陈秋月主任也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实践层面补充个性化康复的关键要点,进一步呼应“针对性纠治”的核心理念。她指出,在长期的康复管理中,患者的个性特质和思维习惯往往在康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当患者能够从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管理,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时,康复之路就会迎来意想不到的转机。
四、落地个性化优化:个性化调整贯穿康复全程
何教授与陈秋月主任共同强调,个性化优化需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康复的每一个细节中。从治疗策略的选择,到生活方式的调整,再到心理状态的调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基于患者的个体特点进行精心设计。
同时,两位专家结合癌患实际生活场景,从心理疏导、饮食调理、生活习惯养成等多个维度,给出了科学实用的个性化调治建议,助力患者打破固有认知局限、重塑抗癌思维,让个性化康复真正可操作、可落地。
签售环节,现场读者手捧新书排起长队,期待与何裕民教授交流。一位刚购书的李女士(化名)称:“患癌后,只要提到癌症,我就很焦虑,但今天何教授的讲解和书中的内容让我知道,就算患了癌也能很好地生存。”这一真挚的反馈,引发了在场许多观众的共鸣,也印证了本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此次《癌症只是慢性病》新书见面会,既是抗癌智慧的真诚分享,也是一场暖心的健康对话。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实用的抗癌知识,更传递了从容面对癌症的信心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