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对于临床试验,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解
首页> > 正文

对于临床试验,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解

来源:光明网2025-10-27 18:38

  近年来,我国临床试验的年度登记数量持续攀升。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公众对此仍存在许多疑虑,甚至有人简单地将其与当“小白鼠”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临床试验是推动新药、新疗法和新技术诞生的关键环节,其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谨规范,并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下面,我们就来澄清几个常见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参加临床试验就是当“小白鼠”

  真相:受试者是临床研究的重要伙伴,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很多人一听到临床试验,就会联想到拿自己做实验,觉得是在当“小白鼠”。其实并不是这样。临床试验非常强调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每一位参与者都不是被动的对象,而是主动选择加入研究的合作伙伴。在试验开始之前,研究团队会向受试者提供一份详细的知情同意书,里面写明了研究的目的、流程、需要做的检查、可能的风险与获益。患者可以在充分了解后,再决定是否参加。而且即便同意参加,也可以在研究的任何阶段无条件退出,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处罚或歧视。所以,参与临床试验并非被迫,而是一种建立在充分沟通和尊重基础上的自愿行为。

  误区二:临床试验很危险,因为要用到新药和新疗法

  真相:安全始终是临床试验的第一原则

  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但事实上,一款新药或新疗法想要进入人体试验,需要通过非常严格的安全门槛。首先,它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查,确保其科学性和伦理合规性。其次,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法在进入临床之前,已经在实验室和动物模型中接受过大量验证,只有证明具备基本的安全性,才有资格进入人体研究。更重要的是,伦理委员会也并不是一次性审批,而是会持续跟踪临床试验数据。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试验会立即暂停,并进行全面审查。

  误区三:参加临床试验会带来痛苦或不适

  真相:研究流程透明,受试者的感受是首要考量

  首先,临床试验的整个过程是高度透明的。所有具体流程,包括需要做哪些检查、留取多少血样、如何治疗、多久随访一次等,都会在知情同意书中详细说明。不同的试验设计差异较大,有些可能仅需定期抽血和填写问卷,而有些则可能涉及影像学检查或新药。受试者可以在参与前就了解清楚,并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决定。在试验过程中,如果觉得某些操作过于痛苦或不适,受试者有权随时退出,且不会因此影响到后续的常规治疗。同时,伦理委员会在审查方案时也会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确保在研究风险和获益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

  误区四:只要想参加,就一定能进入临床试验

  真相:所有临床试验都设有严格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临床试验并不是人人都能参加。为了保障受试者安全、确保研究结果科学可靠,每一项试验都会根据研究目的制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涉及年龄范围、疾病的类型与分期、既往治疗史,以及当前的身体状况等。例如,如果患者合并有其他可能与研究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疾病,或者正在服用可能冲突的药物,研究团队就必须将其排除。这并不是不公平,而是出于对安全的负责和对伦理的坚守。因此,受试者在筛选环节切勿隐瞒病史或用药情况。如实地告知研究医生,不仅是对自身负责,也是对整个研究的严谨性负责。

  误区五:参加临床试验,医疗质量会打折扣

  真相:临床试验往往意味着更精心的照护和更前沿的治疗机会

  很多人担心,一旦进入临床试验,就可能得不到和日常就诊一样的医疗服务。事实上,情况恰恰相反。为确保研究数据的科学可靠,研究团队会为受试者制定更严格和细致的随访计划,其监测频率和深度也远高于日常门诊。这意味着受试者的健康状况会被更密切地跟踪和管理。同时,受试者还有机会接触到代表医学前沿的新药、新疗法或新设备,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常规治疗选择。最为关键的是,伦理准则明确要求:临床试验中提供给受试者的照护,绝不能低于目前公认的标准治疗水平。这就意味着,参加临床试验并不会降低医疗水准,反而,受试者将在一个受到严格监控的体系中,获得更全面的照护和更前沿的治疗机会。

  希望通过澄清这些常见的误解,让公众意识到,临床试验不仅是医学进步的基石,更是研究团队与受试者携手完成的共同事业。每一位受试者,都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伙伴,值得尊重与感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研究中心 许志玮)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医疗科普不能异化为营销工具

  • 五部门:增强基层老龄工作力量 发挥老年人作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