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国眼科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迈入快速发展通道。仅以防盲工作中的关键指标 ——每百万人白内障手术率(CSR)为例,我国该数据从1988年的83,稳步攀升至 2017年的2205,如今更突破3500大关,这组鲜明数据直观印证了我国眼科医疗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在此进程中,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作为民营眼科医疗机构的优秀代表顺势崛起,不仅深度投身中国眼科行业发展浪潮,更以实际行动为行业崛起注入活力。恰逢医院30 周年里程碑,笔者对话医院 CEO 李绍伟教授,聚焦医教研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深入挖掘医院在提升诊疗服务质量、攻克技术难题与践行医疗价值方面的不懈探索。

(李绍伟教授在办公室接受采访)
顺势而为:在时代需求中锚定眼科发展方向
谈及医院初创与起步阶段,李绍伟教授坦言,北京爱尔英智的 30 年始终与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同频共振。
“上世纪 90 年代,我国眼科行业大踏步发展,逐步与世界接轨,国内部分医院开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玻璃体切除术等微创手术,但很多技术仍未得到广泛普及,我国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眼科诊疗服务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李绍伟教授回忆当时颇为感慨。正是洞察到老百姓迫切的就医需求,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应运而生,成为早期民营眼科机构探索高质量眼科诊疗的先行者。
技术赋能:填补空白,推动眼科服务高质量发展
作为公派留学生,李绍伟教授曾在著名的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眼科中心做访问学者和角膜基础研究研究员,导师是被称为现代眼库之父的著名角膜病大师赫伯特·E·考夫曼。这段宝贵的留学经历,让李绍伟教授不仅带回了先进的诊疗理念,也率先开展了很多新技术,长期深耕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对于我国眼科事业的发展有着切身感受。加入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后,李绍伟教授格外关注医疗设备和技术在国际上的开发与应用,并积极推动同步引进,让患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国际化的眼科诊疗服务。
“对眼科医生来说,精准判断和施治很关键。眼科诊疗十分微妙,谬之毫厘失之千里,而先进设备就是‘精准’的硬件保障,爱尔眼科作为一个国际化、大体量的民营医院,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在李绍伟教授的推动下,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率先开展了LenSx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各类先进的眼底激光治疗等手术,陆续引进各类设备和技术,例如近两年新进国内上市的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 800设备、干眼热脉动复合治疗仪、蔡司ARTEVO 800数字导航3D手术显微镜……
“这些设备的引进绝不仅是一台机器,而是切实帮我们解决临床难题、让患者真正实现看得清、看得舒适的全新解决方案。” 李绍伟教授强调,技术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患者的实际获益上。
科研驱动:基于本土化创新,逐步缩小眼科国际差距
随着人口发展质量提高与人民生活品质提升,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 1981 年的 67.9 岁提升至 2016 年的 76.5 岁,民众对眼健康的需求也从“看得见”向“看得清”“看得舒适” 持续升级。“对患者而言,手术不仅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为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李绍伟教授的这一理念,也成为医院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的核心指引。
“创新是医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过程,我们的目标是满足中国人民的市场需求,那就不能仅仅是引进技术,还有在实践中消化吸收再创新。”李绍伟教授持续以“医教研”深度融合为核心,带领团队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与服务升级,朝着“打造国际眼科医院,实现国际标准诊疗服务”的目标迈进。
他改进了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方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飞秒激光角膜移植手术并首先制定了飞秒激光角膜移植手术规范;创新性提出了上皮瓣下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减少了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了术后感染率;创造性地提出了不撕除后弹力膜的内皮移植术,大大简化了该手术方式;国际上首次将结膜囊持续灌洗法用于真菌性角膜炎治疗;国际首创晶体前囊膜保护角膜内皮的白内障手术技术;持续聚焦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突破关键应用瓶颈,并多次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分享科研成果,为中国眼科赢得国际话语权。
高度近视患者的人工晶状体测算,长期以来都是国际眼科领域的难题。李绍伟教授团队总结出了中国青年人群的眼参数特点,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公式,并不断改进,于2024 年创建了“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智能计算公式 LSWAI”,成功发表于国际学术杂志。该公式依托爱尔眼科多中心资源与 AI 技术,测算准确性达 80% 左右,显著超越国际同类型公式精度,成为首个应用于检测设备的中国人原创公式。“这意味着中国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用上更贴合自身眼部条件的测算方案,手术精度会更高。” 谈及这一成果,李绍伟教授难掩自豪。
人才培育:为眼科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眼科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年轻医生的成长。” 作为中南大学、暨南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绍伟教授始终将人才培育视为眼科事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为此,医院搭建了三大人才发展路径:一是承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科研实践带动医生能力提升;二是每年举办多场大型学术会(含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围绕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等核心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促进行业知识共享;三是通过临床培训班,以病例分析、手术一线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年轻医生积累实战经验。
国际互鉴:搭建中外交流平台,让中国眼科与世界同频
在全球化背景下,李绍伟教授积极推动国际眼科交流合作,为中外眼科技术互鉴搭建桥梁。2025年7月,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美国、墨西哥等国的角膜移植与人工角膜领域顶尖专家齐聚北京爱尔英智眼科,与国内专家围绕临床难点、技术创新展开深度研讨。“会议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国际最新技术动态,也把我们在角膜移植、白内障等方面的手术技巧和经验成果分享给了国外同道。” 李绍伟教授表示,这种双向交流不仅能推动全球眼科技术共同进步,更能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眼科的发展实力。会上,三位国际知名角膜病专家正式加入爱尔眼科国际顾问团队。
谈及医院未来规划,李绍伟教授透露,医院即将搬迁至新院区,建筑面积将扩大至 3.5 万平方米,届时将进一步优化诊疗与科研空间,进一步搭建与国外同道的交流合作。“我们会依托爱尔眼科全球网络,在技术引进、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领域拓展合作,让中国眼科技术真正与国际标准接轨,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引领。”
从被动填补市场空白转向主动定义诊疗标准,从技术追随者成长为国际合作者,30 载耕耘,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已成为我国民营眼科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医疗、教学、科研协同并进,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以李绍伟教授为代表的爱尔眼科人,始终践行 “使所有人,无论贫穷富裕,都享有眼健康的权利” 的使命。展望未来,李绍伟教授表示,将继续带领团队在眼科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国际合作的道路上深耕,为守护全民眼健康、推动我国眼科事业迈向世界前列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