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由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委员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牵头,联合全国80余位传染病学、急诊医学、免疫学领域专家共同编撰的《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在《中国预防医学杂志》和《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排名不分先后)刊发。作为我国首部聚焦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RmAb)临床应用的系统性指南,专家组基于现有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就我国RmAb用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PEP)的相关内容达成共识,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和规范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狂犬病防控从“传统干预”向“精准防护”迈出关键一步。

狂犬病作为病死率近乎100%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约5.9万人死于该疾病,我国也是狂犬病流行国家之一。“在我国,犬是人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约95%~99%的病例由犬传播。”该《共识》执笔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珵指出,“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的核心是伤口冲洗和清创消毒、接种疫苗与使用被动免疫制剂使用,’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目前我国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率较低,有监测数据显示,在Ⅲ级暴露者中仅有约15%使用了被动免疫制剂,难以满足防控需求。同时,RmAb作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新型被动免疫制剂,认知与普及度不足,且缺乏全面论述其临床应用的共识或规范,亟需系统指导文件。
在此背景下,《共识》全面梳理了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发展脉络,明确RmAb作为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成果,相较传统被动免疫制剂,具有产量稳定、保护效力高、安全性好、无血液疾病传播风险等优势,可快速阻断病毒入侵,全程覆盖疫苗接种后1-2周的“免疫空窗期”。
基于GRADE证据分级体系与改良Delphi原则,《共识》形成11条核心推荐意见,精准覆盖 RmAb适用人群、使用方法等关键环节。在适用人群方面,推荐Ⅲ级及需按Ⅲ级处置的Ⅱ级暴露者(如头面颈部或全身多处严重咬伤患者,就诊延迟患者等)优先使用RmAb;对于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以及正在接种其他减毒活疫苗、不适用血制品的暴露者,RmAb因安全性与有效性优势成为首选用药。在使用规范方面,《共识》对用药剂量、特殊部位处置及蝙蝠暴露等场景均做出详细阐述,保障用药安全的同时强化保护效果。
目前全球已有4款RmAb上市,其中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是符合WHO推荐的鸡尾酒单抗,由2款不重叠抗原表位的单抗制备而成,确保对不同病毒株或基因型的广谱性和有效性,有效避免单一组分RmAb可能引发的免疫逃逸现象。
“该《共识》将前沿生物技术与临床需求深度结合,不仅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了标准化诊疗依据,更通过整合我国人群临床数据,为狂犬病防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共识》牵头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外科王传林教授表示,未来随着RmAb可及性提升与基层医疗机构处置能力加强,我国狂犬病暴露后预防处置的规范化水平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