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卒中后“情绪中风”更凶险——康复护士的病房日记告诉你怎么办
首页> > 正文

卒中后“情绪中风”更凶险——康复护士的病房日记告诉你怎么办

来源:光明网2025-10-15 17:25

  72岁的李伯伯躺在病床上,肢体功能日渐好转,内心却陷入一片灰暗。自从脑梗死发作后,他整夜辗转难眠,对钟爱几十年的钓鱼活动也提不起丝毫兴趣,最终被诊断为“卒中后抑郁”。陈叔叔并非个例!卒中后最初3个月,抑郁风险是普通人的9倍!这些情绪问题常被误认为“心情不好”而忽视,却严重影响康复和生活质量。过去两年,我们病房跟踪了六百多位卒中患者,发现六成在出院后半年里出现过明显的抑郁或焦虑,其中百分之十五闪过“不想活了”的念头,可真正走进心理门诊的不到两成。作为在病床旁陪他们一起“熬”过来的护士,我把最管用的经验掰开揉碎,写成这篇长文,希望能帮更多家庭绕过“情绪二次打击”。

  一、先学会“认”——情绪感冒长什么样

  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卒中后情感障碍对改善卒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既要“救命”,也要“救心”。

  1. 情绪信号

  最直观的是“脸”。一位六十岁的王叔,肢体恢复得不错,可脸上的笑越来越少,后来干脆把“活着真没意思”挂嘴边。家属起初以为“性格变了”,直到有天夜里发现他在被窝里偷偷掉泪,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动不动就哭、因为一点小事就吼,这些都是“黄牌”。

  2. 身体信号

  头痛、胸口闷,可心电图、头颅CT都没新问题;饭量掉得飞快,体重一个月掉了五斤;凌晨两点醒后就瞪眼到天亮。这类“查不出原因”的不适,十有八九是情绪在捣乱。

  3. 认知信号

  刚放下的手机转眼就找不到;买菜五元加三元要愣半天;以前喜欢打扑克,现在连牌都懒得摸。记忆力、计算力、注意力同时“打折”,先别急着扣“老年痴呆”的帽子,很可能是抑郁在“偷”认知。

  4. 三句家常话就能“测温”

  “要是零分最差、十分最好,你给自己这几天打几分?”五分以下就要提高警惕。

  “夜里睡得好吗?有没有半夜突然惊醒?”睡眠是情绪的第一扇窗。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拖累了家人?”负罪感是抑郁的核心,只要患者点头,千万别当成“客气话”。

  二、再弄懂“为什么”——情绪也会“中风”

  1. 大脑“电线”断了

  中风损伤控制情绪的脑区(如额叶、基底节),破坏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快乐电线”就像被剪断,人自然高兴不起来。

  2. 人生角色“闪退”

  失去自理能力、退出社会角色、觉得自己是负担,带来巨大压力。无法说话的患者更痛苦,抑郁更难被发现!

  3. 炎症“火上浇油”

  最新研究发现,卒中后体内会掀起持续数月的低度炎症风暴,像后台偷偷运行的病毒,不断吞噬情绪内存。

  三、关键在“治”——重建情绪健康

  1. 药物——把“电线”重新接上

  遵医嘱用药(如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它们相对安全,且对卒中后常见的乏力、动力不足等症状可能有一定改善作用。经验告诉我们三条铁律:

  ① 每天固定时间吃,最好早餐后十分钟,闹钟一响就喝水,让血药浓度稳稳当当。

  ② 哪怕看起来“好多了”,也别擅自停药。突然撤药最容易“反弹”,而且第二次往往更凶。

  ③ 把“用药日记”挂在冰箱门:日期、药名、剂量、当天心情分数,复诊时医生一眼就能决定要不要调药。

  2.心理——给大脑做“康复操”

  ① 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让患者倾诉感受、表达情绪,获得理解和情感支持。晚饭后十分钟,家属只做耳朵,不评判。患者讲一件当天最开心或最糟的事,说完一起给明天定个小目标——“明早自己穿袜子”“今天主动喝三杯水”。小目标连续实现七天,自信就像积木一样慢慢垒高。

  ② 问题解决疗法:专注于解决卒中后患者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和挑战,提升应对能力和掌控感。把大难题拆成四步——列问题、想方案、选最优、试一周再复盘。说话含糊?先每天朗读儿歌十分钟,手机录音回放,下周报名社区读报组,阶梯式升级。

  ③ 正念呼吸:闭眼、数呼吸,从一数到十,走神就立刻拉回。卧床患者也能做,五分钟就能让焦虑下降三成。

  3.生活方式——动、晒、吃、睡四字诀

  ① 动:生命体征一稳定,床旁踏车、空中踩单车就能安排,每天两次、每次五分钟,逐步过渡到三十分钟快走或太极拳。运动本身就能分泌“快乐因子”。

  ② 晒:上午十点前、下午四点后,把轮椅推到阳台或小区花园,让阳光直接照在手臂和脸上十五分钟,天然促进五羟色胺合成,比咖啡更提神。

  ③ 吃:彩虹餐盘要“三色以上”,深海鱼、鸡胸肉、全谷物轮番上阵,盐不超五克、油不超二十五克,既护血管也护情绪。

  ④ 睡:固定上床起床时间,午休半小时封顶,睡前一小时关掉手机、电视,白噪音或轻音乐定时四十分钟,好睡眠是情绪最便宜的“保险”。

  四、社会支持——让温暖“环绕声”

  1. 家人理解与支持:家人需要了解卒中后抑郁是一种疾病,并非患者“意志薄弱”或“不知足”。提供耐心、包容、无条件的爱和支持,鼓励而非强迫,倾听而非指责。家人的陪伴和鼓励往往是患者康复路上最温暖的灯塔。情感陪伴:多陪伴患者,即使只是安静地待在一起。每天十五分钟“纯陪”,不劝、不教,只静静坐在他身边,或轻轻握着手,无声胜有声。

  2. 鼓励社交:在患者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其与亲友保持联系,逐步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隔离感。避免长期与社会隔绝。鼓励他给老同事、老同学打电话,从过去最自豪的经历聊起,帮他把“我是谁”重新找回来。加入支持团体:参加卒中患者或照顾者的支持团体,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获得归属感和力量。研究显示,加入支持团体三个月,抑郁评分平均降三成半。

  五、别踩坑——这些老话儿都是误区

  1. “抗抑郁药会上瘾”

  真正成瘾的是“突然停”。遵医嘱足量足疗程,就像高血压药一样,不是瘾,是身体需要。

  2. “看心理医生就是精神病”

  情绪障碍是大脑损伤的并发症,跟骨折后做康复一样正常,不必遮遮掩掩。

  3. “他不想说话就别打扰”

  沉默可能是失语,也可能是抑郁。递块写字板、几张表情包,逼他“每天写一句”,才能把情绪放出来。

  4. “等身体好了,情绪自然就好”

  情绪不好会拖慢肢体康复,恶性循环。越早干预,肢体和心理的恢复越快。

  六、一键收藏——免费资源清单

  1. 中国卒中学会红手环热线:400-119-6699,工作日8:00–17:00,随时问。

  2. 微信搜“卒中地图”小程序,三十秒找到离家最近的溶栓医院、康复机构。

  3.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官网,可免费领取《卒中后抑郁家庭照护手册(2025版)》PDF。

  卒中让人偏瘫,抑郁让人“偏心”。身体康复是一条看得见的上坡路,情绪康复却是那条藏在背后的钢丝绳。卒中后的情绪问题像脑中的阴霾,看不见却危害巨大。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康复之路虽然漫长,但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在悄然重塑着患者内心的坚韧。愿每个卒中患者都不再独自穿越情绪黑洞,也愿每个照护者先学会拥抱自己,再稳稳地牵起家人的手。康复之路,我们并肩走。【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神经内科 李海霞】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听信街头商贩宣传服下"神药" 84岁老人中毒昏迷

  • 网售多余药品被判贩毒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