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0日,“科学用药 健康减重”蓝皮书科普沙龙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举办。本次沙龙围绕《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旨在通过专业分享与互动体验,提升公众对肥胖症的科学认知,普及科学减重与合理用药知识,助力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广。活动吸引了众多对减重话题感兴趣的公众、医学专家及行业人士参与,现场交流热烈,气氛融洽。
世界肥胖联合会最新发布的《2025世界肥胖地图》显示,2025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41%体重超标(按BMI≥25kg/㎡),9%的成年人伴有肥胖(按BMI≥30kg/㎡)。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5.1504亿。如果按照中国超重/肥胖的BMI诊断标准(24kg/㎡和28kg/㎡),这些数字会更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主任杨景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肥胖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科学减重与健康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领域的权威专家,杨景哥教授结合蓝皮书基于2076份真实调查数据的分析,分享了《肥胖症认知与危害》。他指出:“调查揭示,公众对肥胖的认知存在显著偏差,仅8.53%认为自己体重正常,42.39%自认微胖,而BMI≥24kg/㎡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中,37.07%低估了健康风险。这种偏差部分源于社会审美压力,导致BMI正常者中60.91%误认为微胖。肥胖不仅是慢性疾病,还与高血压、高血脂(85.31%受访者认同)、脂肪肝(78.31%)等200余种疾病相关,位列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杨教授强调,需要通过精准科普纠正误区,强调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的重要性,预防2030年超重/肥胖率达70.5%的严峻趋势。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代谢病综合诊疗中心主任 杨景哥教授
参会者现场测算腰围和BMI(身体质量指数),并通过专家指导理解蓝皮书推荐的医学减重方案,探索个性化减重路径。专家现场解答疑问,帮助参会者认识自身健康状况并制定合理目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叶艳彬教授详细解读蓝皮书核心内容,分享了《蓝皮书科普解读及如何科学用药》。她指出:“蓝皮书基于2076份调查揭示,公众对减重药物存在误解,部分人视其为‘速效减肥法’,忽视医学营养治疗(MNT)和运动的重要性;另一些人因担心副作用拒绝药物,错失治疗机会。减重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体化评估使用,如限能量膳食(每日减少500-1000千卡)搭配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方能安全有效。”叶教授强调,肥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营养科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内分泌科评估合并症,外科提供手术支持,辅以认知行为疗法(CBT)纠正心理偏差。她还警示,短视频平台上的虚假减肥广告加剧认知混乱,需通过权威科普推广科学方法,如长期体重管理中的定期复诊和穿戴设备监控,助力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体重反弹。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叶艳彬教授
通过科学用药讲解及开放式讨论,参会者与专家围绕蓝皮书中的减重方案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科学用药与健康饮食、规律运动相结合,现场反响热烈。
作为蓝皮书的实践活动,本次沙龙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将蓝皮书的理论研究转化为公众可理解、可操作的健康管理实践。谈及支持活动的初衷,诺和诺德表示,“肥胖症作为一种复杂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很高兴看到肥胖症治疗手段的进步,其中,以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GLP-1RA类药物正在成为肥胖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能够帮助患者在安全有效减重的同时,预防和改善相关并发症,改善不良临床结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处方药,减重版司美格鲁肽适应症、禁忌症和用法、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非适用人群不应擅自用药,用药的患者需要在医疗专业人士指导下规范使用。”
活动通过专业分享与互动体验,帮助参会者深入理解肥胖症的危害,掌握科学减重与合理用药的方法。参会者纷纷表示,沙龙内容既有科学深度又贴近生活,极具启发性。
杨景哥教授在活动结束时表示:“《中国公众健康减重认知与科学用药》蓝皮书为公众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引。本次沙龙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更多人认识到科学减重的重要性,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