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9月3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九辰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视网膜周边视觉新技术研讨会暨首届VPR临床学术交流会” 在杭州成功召开。
本次大会聚焦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周边离焦测量技术(VPR) 的发布与临床应用,汇聚国内外二十余位顶尖专家学者,围绕视网膜周边视觉技术在近视防控、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等多个眼科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为参会者带来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开幕致辞:大咖云集,共启新程
会议在大会主席陈有信教授的致辞中拉开帷幕。陈教授生动阐述了本次大会的重要意义,希望本次发布的VPR新技术能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帮助临床医生探索视网膜周边视觉在眼科临床中的应用。
姚克教授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致辞,希望VPR这项新技术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家的科研工作和临床应用上,推动眼科事业的发展。
接下来吕帆教授进行了致辞,吕教授提出建立健康数据到精准干预防控,每一步都离不开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撑,期待本次学术大会能为我们打开精准防控的新视野。
随后,VPR主要发明人之一Pablo Artal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带来了国际祝福,介绍了 VPR 这项技术从概念走向临床的探索历程,肯定了这项技术在未来眼科领域发展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大会举行了VPR视网膜周边视觉新技术发布仪式,标志着广域屈光地形图正式迈向临床应用。
紧接着,蓝卫忠教授对VPR技术进行了首发解读。首先回顾了VPR技术的研发历程,从2017年首代原型机问世,到2025年获批国家创新医疗器械,VPR实现了检测范围、速度与精度的多重突破,可单次完成±25°视网膜扫描,精度高达1°,为近视防控提供全新评估工具。
蓝教授同时为我们展现VPR设备在眼科不同领域所带来的新机会和新方向。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团队建立了全球首个视网膜屈光地形图数据库,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周边离焦模式差异显著,这意味着“不同程度的近视眼不应配戴同样设计、同样离焦量的镜片”。
蓝教授也提出了VPR在临床的三大应用方向:
个性化近视防控镜片定制:基于VPR数据的月像·新月™ VPR镜片。突破传统镜片生产模式,依托VPR检测的个体视网膜屈光地形图数据,实现“一人一镜,精准定制”,将近视防控推入个性化时代。
屈光手术与白内障手术规划:为屈光手术术前方案设计、术后视觉质量评估及功能性人工晶体选择提供精准的周边视场数据支撑。
学术聚焦:从研发到临床,多维解析VPR应用前景
视光领域临床应用专场
主持人:吕帆教授、杨智宽教授
Dr. Leonard Zheleznyak在报告中指出,光学信号是调控眼球生长的重要指引,亮度、光谱、光学像差等因素共同影响眼轴发展。他的团队通过波前像差与轴向像差模拟,发现离焦状态可通过视网膜blur圈的颜色与方向特征进行判断,尤其在周边视网膜,blur形态可提示离焦性质,这为近视干预提供新思路。
Dr. Katharina Rifai系统回顾了周边屈光检测从1801年托马斯·杨的初步探索,到当代Hartmann-Shack、广域波前传感等技术的发展历程,指出VPR实现了从实验室测量向临床应用的跨越,兼具高分辨率、高精度与高临床适用性的优势。
杨晓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围绕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仪所开展的严谨临床验证工作。该研究将VPR的测量结果与散瞳后检影验光(被视为相对金标准)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在近轴区域5个点位,VPR与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差值均值均小于0.5D,一致率极高。在中部及边缘区域8个点位,SER差值均值均小于1.00D,一致率均高于90%,且在成人和未成年人组中均表现出色。基于坚实的验证数据,杨教授深入探讨了VPR在未来近视防控中的核心价值与思考。
黄瑞琴主任结合临床案例,分享了VPR在近视防控配镜与角膜塑形镜验配中的应用体会。
为验证VPR的可靠性,其团队开展了一项重复性与一致性研究。结果显示,VPR测量视网膜上方、下方、鼻侧、颞侧离焦的ICC值均高于0.89,表明其具有优异的重复性;其测量的球镜、柱镜及等效球镜与客观电脑验光结果的ICC值均高于0.77,证明了其与现行标准方法高度一致,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屈光及屈光白内障领域应用专场
主持人:王雁教授、张劲松教授
韩伟教授指出,现有波前像差仪多局限于中心视野,难以全面评估术后视觉质量。VPR可精准获取88个位点视网膜屈光数据,实现全眼视觉系统优化。他结合SMILE手术案例,展示术前术后视网膜离焦变化,提示VPR可用于指导屈光手术个性化设计、评估术后角膜重塑与像差变化。
王铮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纳入306眼的大样本研究,对比FS-LASIK、Ray-Tracing LASIK、SMILE、ICL四种术式对周边离焦与视觉质量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手术方式对周边离焦的改变存在差异,角膜激光手术普遍降低周边远视性离焦,而ICL则可能增加下方远视离焦;离焦变化与角膜形态、高阶像差改变相关,且不同区域视觉症状存在差异,提示VPR在术式选择与视觉质量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王静教授聚焦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术后的视觉质量评估,分享了基于VPR对IOL植入眼视网膜离焦情况的创新性分析。研究初步发现,植入单焦点IOL后,除中心凹5°区域外,视网膜周边均呈现负离焦(近视性离焦)状态,且离焦量随偏心度增加而增大,其中颞侧与下方的离焦量显著大于上方和鼻侧。同时,初步对比显示,单焦点IOL组的周边负离焦量大于多焦点IOL组。该研究为理解IOL眼的全域视觉功能、评估不同设计IOL的光学性能提供了全新数据维度,未来有望为患者个性化选择IOL、改善术后视觉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圆桌论坛:跨界对话,聚焦应用突破
会议设两场圆桌讨论,汇聚国内一线专家与国际学者,聚焦VPR的临床应用与未来方向。
“视网膜周边视觉新技术&视光领域应用”
由陈浩教授主持,张丰菊教授、杨积文教授、姜珺教授、Dr. Len Zheleznyak参与讨论,围绕VPR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离焦镜片验配、角膜塑形镜评估中的标准化应用展开对话。各位专家一致认为VPR技术对于角膜塑形镜数字化个性化验配、离焦镜验配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可与脉络膜血流检查等联合评估,将可能成为近视防控检查路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视网膜周边视觉新技术&屈光及屈光白内障领域应用”
由周奇志教授主持,晋秀明教授、黄锦海教授、陈茂盛教授、Dr. Katharina Rifai就VPR如何助力屈光手术规划、角膜交联手术术前术后周边视觉质量视觉评估、IOL设计、术后视觉质量评估等话题分享见解,为接下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了方向。
荣誉时刻:VPR临床专家团授牌仪式
为表彰在视网膜周边视觉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推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会议隆重举行VPR临床专家团授牌仪式,为首批专家成员颁发证书,推动VPR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与多中心研究合作。
总结与展望
本次会议不仅是VPR技术的首次全球亮相,更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推动视网膜周边视觉评估从理论研究走向临床实践。
随着VPR技术在近视防控、屈光、白内障等领域的深入应用,眼科诊疗正迈向 “全眼视觉质量” 管理的新阶段,为实现精准、个性化的眼健康服务提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