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社交和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不断加剧的学业压力和竞争也增加了其罹患抑郁症的风险,甚至会引发轻生念头,危及生命安全。因此,了解青少年抑郁的信号,早发现、早干预尤为关键。
家长需警惕的青少年“反常行为”
青少年抑郁的表现往往比成人更隐蔽,且容易以行为问题的形式呈现。如果孩子出现以下变化,家长需提高警惕。
1、情绪波动剧烈。与成年人持续的低落不同,青少年抑郁时可能表现为莫名的烦躁易怒,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情绪像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这种激烈的情绪反应其实是他们内心痛苦的外在投射,而非单纯的叛逆行为。
2、兴趣骤减。平时的兴趣爱好,如篮球、绘画、读书等,突然变得索然无味;对社交活动刻意回避,宁愿整日闭门不出也不愿见朋友。这种对生活热情的消退,本质上是抑郁导致的愉悦感丧失。
3、躯体不适。孩子频繁抱怨头痛、胸闷或腹痛,但医院检查却查不出器质性问题。这些无明确病因的身体症状,可能是抑郁情绪在身体上的转化表现,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常见。
4、睡眠和饮食的异常变化。要么凌晨不睡白天嗜睡,要么入睡困难频频早醒;食量可能骤减导致体重下降,也可能暴饮暴食寻求慰藉。这些生物节律的紊乱往往与情绪问题密切相关。
5、学习状态的断崖式下滑。抑郁会导致大脑认知功能受损,孩子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进而导致成绩断崖式下滑。
家长如何帮孩子科学应对情绪困境?
面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家长如何帮他们走出情绪“阴霾”,拥抱阳光呢?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关注孩子行为,倾听孩子心声:青春期的孩子确实多出现叛逆现象,但若孩子的行为超出年龄阶段的正常范围(如持续逃避现实、自我伤害),需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建议家长以平等态度倾听,而非简单批评。
观察行为模式而非单一事件:抑郁症的核心症状需持续至少两周并影响社会功能。例如,孩子连续两周拒绝上学、作息紊乱,或反复出现自伤行为,应视为预警信号。
寻求专业帮助:若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评估后,可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药物治疗方面,如SSRI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可提升大脑认知功能,增强言语记忆。针对轻中度抑郁伴躯体症状患者,临床中常用更具安全性的中成药治疗,比如创新药物解郁除烦胶囊,可显著改善精神抑郁、心绪不宁等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胸脘痞闷、咽中如有异物等躯体症状,且为纯中药成分,安全无依赖性。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公认的有效心理治疗方式,可帮助患者识别并修正负面思维,缓解情绪压力。此外,支持性心理治疗、正念疗法等,也能帮助患者调整应对方式,增强心理弹性。
早发现,早干预,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需提高对“反常行为”的敏感度,避免因误解延误治疗。通过建立开放的沟通环境、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才能帮助他们走出情绪困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