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为此,光明卫生特别策划《医言医行》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医生群体“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医言”是入学誓言的庄严、诊室承诺的温暖、自我规诫的严谨;“医行”是听诊的专注、手术的精准、急诊的奔赴,是用坚守将“说过的话”变成“做到的事”。
值此医师节之际,我们走进医者日常,见证他们以言立信、以行践诺的故事,在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的忠诚,共同书写尊医重卫的时代篇章。
点击海报,聆听医者心声
【本期医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主任医师 孙永琨
作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这个领域里,每一个决定都关乎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性命相托”这四个字,对我们而言,是每天都在面临的问题。当患者来到医院,把生命交到我们手中时,是带着对生的渴望,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那份信任重如泰山。这份信任和责任让我在每一次治疗决策时都如履薄冰。
不伤害原则的践行与思考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肿瘤治疗中,“不伤害”原则的理解与践行充满挑战。肿瘤患者前来肿瘤内科就诊时,病情往往已到中期偏晚,治疗手段虽能控制肿瘤,却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身体造成损伤。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都会带来诸多副作用。现阶段,不存在只有疗效没有副作用的抗肿瘤药物治疗,那么如何理解并践行“不伤害”原则呢?
在我看来,这需要我们对治疗方式的获益和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当判断一种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的获益远大于风险时,我们才会建议采用。即便患者要求激进的治疗方式,若我们认为风险过高,也不会轻易建议使用。同时,“不伤害”不仅仅体现在身体层面,还涵盖心理和经济层面。
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所能接受的治疗方式差异巨大。有些患者经济条件有限,无法使用最新、最昂贵的药物。在沟通病情和治疗方式时,我们会选择相对成熟且能保证基本治疗的药物,避免给患者造成过大的心理负担。而有些经济条件非常好的患者,打听到一些疗效不确切却费用高昂的治疗手段,如果这种方式会给患者带来明确的副作用,我也不会建议使用。很多行业,从事一定年限后,工作中接触和面对的人群基本就固定了。而医疗行业,始终要面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治疗期望值的患者人群,做好心理建设,进行良好的沟通非常重要。
治疗价值的困惑与领悟
刚参加工作时,我曾陷入困惑。晚期肿瘤患者,无论怎样努力治疗,最终都难以挽回生命。有时费尽心力,也只能让患者多维持一两个月,这让我质疑自己工作的价值。但随着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明白了其中的意义。
患者会有强烈的治疗需求,若不进行治疗,生存期基本固定。而我们通过积极的治疗措施,有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哪怕只是几个月甚至几年。以肺癌为例,刚参加工作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极低,而现在,部分患者通过服用一种或两种药物,病情得到控制,生存期可达七八年甚至十年。消化系统肿瘤、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也显著提高。
医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路虽远,行则将至。”随着对肿瘤发病机制和分子特征的深入理解,我们找到了更多的精准治疗靶点。同时,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同一靶点能做出多种形式的药物,比如针对Her2靶点,就可以有小分子TKI、单抗、双抗、ADC等药物,还可以和免疫治疗联合。给肿瘤治疗带来更丰富的手段这些进步让我看到了治疗的必要性,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优秀医生的品质与追求
我认为优秀医生首先要从内心深处认同帮助患者、不伤害的理念,愿意为患者提供帮助。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其他能力都是外在表现。作为医生,需要具备获取最新知识,与患者沟通、分析病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优秀医生不应局限于此。在住院医师阶段,我们会管理治疗组中一部分患者,我们要对直接经管的患者尽心尽力。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职称的提升,我们会成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甚至主任医师,管理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而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位患者所能分配的时间必然会减少。这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管理好眼前的患者,还要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要到基层医院去宣讲诊断治疗规范和指南,鼓励基层医院医生主动学习;我们要做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还要做科普,让大众对医学、肿瘤疾病、治疗手段有初步了解,实现从预防到早诊早治,到晚期肿瘤患者生存延长、生活质量提高,各个环节的获益。
在第八个医师节来临之际,我认为当代医生需要不忘治病救人的初心。就像希波克拉底誓言所倡导的,我们要努力奋斗,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在行为上,我们要对自己的职业有敬畏之心,明白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影响患者的健康。我们要遵守职业道德,不造成不良后果。
医学的进步,患者的获益,需要医生、患者和整个医药行业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在这个新时代,我们要坚守初心,治病救人,为推动医学的发展而努力。这是医学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策划出品
记者 李然 郝梦晗
设计/制作 郝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