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有声海报·医言医行|刘军:好医生需具备“三颗心”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有声海报·医言医行|刘军:好医生需具备“三颗心”

来源:光明网2025-08-19 10:00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为此,光明卫生特别策划《医言医行》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医生群体“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医言”是入学誓言的庄严、诊室承诺的温暖、自我规诫的严谨;“医行”是听诊的专注、手术的精准、急诊的奔赴,是用坚守将“说过的话”变成“做到的事”。

  值此医师节之际,我们走进医者日常,见证他们以言立信、以行践诺的故事,在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的忠诚,共同书写尊医重卫的时代篇章。

  点击海报,聆听医者心声

  

山东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科、胰腺病中心主任刘军:好医生需具备“三颗心”

 

  【本期医者】山东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科、胰腺病中心主任 刘军

有声海报·医言医行|刘军:好医生需具备“三颗心”

  从医院大院的孩童到国内最年轻的肝移植主刀医生,刘军的从医路,藏在一个个具体的病例、一次次技术突破和数十年如一日的临床实践里。

 

  主动在高难度领域里磨出真本事

  “从小听着医生和护士谈论病情长大,对医学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刘军的母亲是医生,医院大院的生活让他自幼便感知到医者的责任。加上自幼身体不好,初中时便定下学医目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他5个志愿全填了医学院校,最终被山东医科大学录取,“算是圆了中学时的梦。”

  大学实习阶段,他对普外科产生浓厚兴趣。“那时候主动替同学值班,值班多了,接触病人、上手术的机会就多。”这份抢着干、主动学的劲头,让他在早期就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临床经验。毕业后被分配到医院,他毫不犹豫选择普外科,最终锁定肝胆外科。“肝胆外科的技术要求、难度、风险和挑战性都更高,想做个能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好医生,就得啃硬骨头。”

  以学科带头人标准打磨自己

  “我喜欢有挑战性、能开拓新业务的工作。”从事肝胆外科后,刘军敏锐地发现肝移植领域的潜力与挑战。1997 年,我国肝移植奠基人夏穗生教授主持的一场会议,让他对肝移植这一高难度技术领域有了系统认知:“夏教授讲的国内肝移植现状,让我更坚定了深耕方向。” 此后,他循着目标一路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期间,特意选择南京医科大学师从我国活体肝移植奠基人王学浩教授,成为其首位博士后,得以深入核心技术领域。

  导师的言传身教为他埋下严谨治学的种子。“导师年近60,只要病人病情有变化,无论周末还是深夜,都守在病房。”在南京学习期间,他目标明确:“每个环节都以学科带头人标准打磨自己。”供体切取、肝脏植入、术后管理、长期随访......每个技术环节都需反复打磨。为弥补主刀经验不足,他带着研究生利用周末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房做猪肝移植实验,“猪肝移植操作和人几乎一样,这为后来主刀打下基础。”

  2003年,36岁的刘军谢绝了导师的挽留,以人才引进身份回到山东。“当时山东肝移植几乎是空白,我想在家乡做开拓性工作。”这年12月24日,他带领团队独立完成山东首例肝移植,一举成功。而这份成功的背后,是“创业”初期的孤军奋战。“国内当时做肝移植的主刀多是50岁以上教授,我36岁做这个,算是国内最年轻的。”2004年3月4日,为完成国内首例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移植,他从济南驱车赴河南取供体,次日乘飞机赶回济南后立刻投入手术,切肝、修肝、植入......一直忙到凌晨5点多。“那时候团队没建成,取肝、手术、术后管理全得自己上。”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 “孤军” 已成长为拥有 20 多位核心医生的成熟团队。刘军始终坚持 “一大一小” 发展理念:“一大” 聚焦肝脏移植技术突破,“一小” 深耕腔镜微创技术精进。如今,团队已能同时开展 3 台肝移植手术,完成山东省首例活体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等标志性突破,更创下 4 个月婴儿肝移植存活 8 年的纪录。

  “肝移植是系统工程,考验医院综合实力。” 刘军记得那个 4 个月大的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手术时体重仅 6 斤 2 两,全身重度黄疸。“从术前评估到术后管理,外科、麻醉、影像等多科室无缝协作,才让孩子活了下来。” 在今年的肝友会上,这个虎头虎脑的 8 岁男孩让他倍感欣慰。

  十二字科训里的临床哲学

  “任何细小环节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是刘军从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科室走廊里 “严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 的科训,浓缩了他的临床哲学。

  他解释:“严于术前,就是要严格评估脏器功能、完善手术方案。比如做肝脏手术,术前有低蛋白血症必须纠正,否则术后会出现顽固性腹水,直接影响手术效果。”

  对于 “精于术中”,他有着更生动的诠释:“外科医生看似外向粗犷,但上了手术台必须比绣花还精细。手术刀下去不精准,可能瞬间导致大出血或器官损伤,那是拿病人生命开玩笑。”

  而 “勤于术后” 则藏着三层深意:“要勤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往往藏在细微之处;要勤处理突发状况,把风险掐灭在萌芽;更要勤与家属沟通,很多误解都是因为话说得不够透。”

  在挑战中守住对生命的敬畏

  “医生没有8小时工作制,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是常态。”刘军说,手术并发症可能在任何时间出现,“术后大出血不会挑工作日。”从医多年,他既收获过肝友会上患者 “结婚生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的喜讯,也承受过 “病人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时的焦虑与无奈”。但他始终坚持:“每次挫折都是改进的契机,我们就在总结教训中不断降低并发症率。”

  在他心中,好医生需备“三颗心”:“首先是善良的医者仁心,‘不近佛者不能为医’,不珍惜生命的人绝不能穿白大褂;其次是热爱职业的热心,不能只把它当谋生手段,要真心想用知识为病人解除痛苦;最后是能吃苦的决心,医学知识从临床来,得牺牲休息时间泡在病房,没有不付出就能练就的本领。”

  谈及医患关系,他恳切地说:“医学是探索性科学,哪怕双胞胎病情都不同,不可能百分百成功。医患是战友,多些沟通、少些隔阂,才能一起对抗疾病。”

  从主动值班的实习生到填补山东肝移植空白的拓荒者,刘军用20多年的实践证明:所谓“德馨于欣,技精于勤”,不过是把每个细节做扎实,把每个病例当课题,在挑战中始终守住对生命的敬畏。

  

 

策划出品

有声海报·医言医行|刘军:好医生需具备“三颗心”

记者 李然 郝梦晗

设计/制作 郝梦晗

[ 责编:沈甜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医德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长明灯”

  • 优化规则满足群众多元用药需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