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为“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为此,光明卫生特别策划《医言医行》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医生群体“言”与“行”的辩证统一。“医言”是入学誓言的庄严、诊室承诺的温暖、自我规诫的严谨;“医行”是听诊的专注、手术的精准、急诊的奔赴,是用坚守将“说过的话”变成“做到的事”。
值此医师节之际,我们走进医者日常,见证他们以言立信、以行践诺的故事,在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 中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与职业的忠诚,共同书写尊医重卫的时代篇章。
点击海报,聆听医者心声
【本期医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主任医师 施均
在血液病医院的病房里,施均的白大褂总带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那是他从医数十年的印记。作为副所院长,他常说:“行胜于言。医生的本事要在手上、眼里、心里。”
热爱是所有答案的起点
“医学的成才之路漫长,但落到实处就两个字:热爱。”施院长的声音不高却坚定。在他看来,热爱是救死扶伤的永动力。“没有热爱的激情,技术和服务能力根本无从谈起。”
这份热爱源于对“善良”的执着。“医生首先要心存善良。有了善良,就会主动去学习、去解决问题;有了善良,医德教育就会更加顺畅。‘不忘初心’对医生来说,就是守住那份善良。患者把生命和健康交给我们,没有善良,怎么会有动力攻克疑难杂症?”
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
2020 年,一位广西母亲带着身患地中海贫血的12岁女儿辗转来到天津,这是施均团队接诊的首例地贫基因治疗患者。“外地患者到陌生城市,心里是慌的。”他记得女孩母亲的局促和孩子怯生生的提问。他没多说安慰的话,而是带着团队帮她们熟悉环境,一遍遍讲解治疗流程,连饮食起居都细细叮嘱:“广西人爱吃酸辣,可治疗期间必须忌口。我们得一点点教她们怎么吃才安全,这比开药方还重要。”
治疗最关键的那几天恰逢国庆,施均没回家,守在病房外随时观察。“第一个用新技术的患者,必须尽心尽力。我们几乎是用了‘洪荒之力’,才把她从病痛里拉出来。”治疗成功后,女孩说想去北京看升国旗。施均记在心里,特意联系党支部,带她完成了心愿。照片里,女孩在天安门广场上敬礼的身影,成了他手机相册里最珍贵的收藏。“这就是最好的回馈。”
三分技术,七分人心
在施均的行医准则里,疗效从不只靠技术。“治疗方案只占成功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患者的理解和支持,最后三分之一是医生的责任心。” 他解释,血液病治疗中,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致命,“患者不懂如何预防,医生的教育培训就成了关键。”
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医患信任。“首例 CAR T细胞治疗的患者文化不高,却带着最朴实的信任。” 施均感慨,“出现问题时从不怀疑‘是不是医生做错了’,这种信任能让我们全身心投入,使得救治方案更加完善。” 他坦言,若患者带着警惕就诊,“医生心理负担也会加重,最终医患双方都很紧张,不利于治疗方案实施,医患必须要双向奔赴。”
面对难治复发疾病的终末期患者,他有沟通智慧:“对可以接受现实的,要用善意的谎言舒缓其压力;对疾病预后期盼过高而超过现有医疗技术能力的,则需实事求是做好充分且有效的沟通。”他引用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疑难重症血液系统疾病,安慰有时更重要。”
常怀敬畏 做“胆小”的医生
面对CAR T细胞治疗、基因治疗这些血液病领域的前沿技术,施均总说自己是 “胆小的医生”。这份 “胆小”,藏着对生命最深沉的敬畏。
“对于第一个用新技术的患者,医生都会担心害怕。” 他直言不讳,“你必须得害怕 —— 肩上扛着患者的生命风险,不害怕,大概率会失败。” 当年开展首例CAR T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时,他和团队全程绷紧神经,从方案制定到细节把控都反复推演,“真是费了很多心力,才把第一个病人做成功。” 在他看来,对风险的担忧让医生保持谨慎,而对生命的热爱则让医生勇敢前行,“这两种力量推着我们把每个决策做扎实,才对得起那份托付。”
这种敬畏之心,也是他对学生的核心要求。“现在的孩子专业知识学习没问题,但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得练。” 带教数十名学生的施均感触颇深。“年轻孩子,习惯了被照顾,却不懂如何关怀患者。医生不光要会看病,更要会关心人。”他常叮嘱学生,“患者带着病痛来,给个笑脸、多说句话,有时比开昂贵的药更有用。”在他眼中,技术可以通过学习精进,而对生命的敬畏与共情,才是医者最该守护的初心。
第八个医师节来临之际,施均对年轻医者的期望朴素又厚重:医生是高尚的职业,要用热爱践行生命相托。不必说豪言壮语,只需“有没有尽洪荒之力帮助患者”的自我叩问。医道漫漫,唯有热爱与善良,才能照亮前路。
策划出品
记者 李然 郝梦晗
设计/制作 郝梦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