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5年8月7日至9日,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在苏州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医智融合·精准超越”为主题,汇聚全国神经外科领域顶尖专家,聚焦脑肿瘤、癫痫等疾病的精准手术治疗。会议期间,树突精密主办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探索细胞级精准手术,赋能精准医疗”专题会成为亮点。会议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教授担任名誉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牟永告教授担任大会主席,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陈亮教授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陈菊祥教授共同主持。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神经外科从“毫米级”向“微米级”精准手术的跨越式发展。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牟永告教授在专题会致辞中指出,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脑肿瘤切除手术中边界判别非常困难,目前有影像边界、解剖学边界、功能边界等,而细胞学边界是肿瘤学领域的重要理念。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可以直接将组织放大到细胞层面,帮助医生在术中实时观察肿瘤边缘及残留细胞,实现精准切除。他强调,新技术需要临床实践逐步适应,但其在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牟永告教授发表致辞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薛皓教授发表了题为《细胞级精准技术在脑肿瘤精准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的报告。他指出,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中50%以上胶质瘤患者为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BM, WHO IV级),复发率和病死率极高,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是神经外科最具挑战的疾病。手术治疗是当前脑胶质瘤的首选疗法,但肿瘤边界难以判定。细胞级荧光导引成像技术EndoSCell®通过术中放大1200余倍观察细胞核异型性及密度,可在10分钟内完成全瘤腔扫查,精准判定边界并指导切除残留肿瘤。此外,该技术与术中分子检测结合,能够精准指导分子病理取材位置,有望实现从影像学边界到细胞学边界再到分子边界的全面进化。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薛皓教授发表专题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邹翔教授分享了《术中细胞级荧光导引成像技术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探索》。他指出,癫痫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约有1000万癫痫患者,其中30%-40%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外科治疗是其重要方案。然而,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即使完整切除致癫痫灶,仍有20%-30%患者未能达到理想控制。这可能是致癫痫灶定位不准所致,因此寻找更精准的定位方法成为了临床迫切需求。邹翔教授通过一例9岁难治性癫痫患儿案例,展示了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的应用价值。该患儿术前核磁共振结果阴性,术中通过EndoSCell®扫查发现了SEEG范围外存在显著胶质增生和异常神经元,扩大切除后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年半随访无发作。邹翔教授表示:“针对MR阴性+病理阴性的‘双阴性’致痫灶患者,其平均癫痫控制率控制率仅12.8%,远低于平均控制率40%。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为‘双阴性’致痫灶的精准定位提供了新思路,精准识别并扩大切除非特异性胶质增生组织,对于改善预后有重要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邹翔教授介绍EndoSCell®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滕雷教授在《EndoSCell®荧光辅助胶质瘤术中手术边界识别的临床实践与体会》的报告中指出,颅内肿瘤手术切除的基本原则为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组织,同时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功能。当前多模态辅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手术切除程度和肿瘤边界的判定及术中功能的保护,如术中导航、核磁、电生理监测、术中荧光等,但仍然存在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以术中荧光显影技术为例,滕雷教授表示5-ALA强荧光对术中高级别胶质瘤诊断能力强,但其弱荧光区域往往是术后复发的高风险点。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EndoSCell®可以进行术中快速检测,对弱荧光区域提供了更精准的微米级识别,有望替代术中冰冻病理,可将手术切除提高至‘细胞级别’,极大地提高了肿瘤全切率和重要脑功能区域的保护程度。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李刚教授在《术中分子病理诊断联合细胞级显微镜辅助脑胶质瘤精准切除》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术中快速分子病理检测技术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精准诊断需求。齐鲁医院团队研发的术中POCT技术可在30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单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与术后二代测序符合率达100%,将胶质瘤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准确率从78.4%提高至94.6%。而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EndoSCell®可以精准、快速识别瘤腔有无残留肿瘤,指导手术决策,与术中POCT技术结合,为胶质瘤精准切除提供了更全面的技术支持。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张军霞教授在《脑胶质瘤精准手术--术中细胞级新影像技术的应用》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张军霞教授指出,传统的术中影像学边界判定技术,如术中超声、术中核磁、神经导航和术中荧光等,仍处于毫米级别。而EndoSCell®基于细胞成像技术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实现了微米级精准,使手术边界判定从影像边界扩展至细胞边界。在一例胶质母细胞瘤手术案例中,即使在显微镜下完成水肿带1cm扩切后,EndoSCell®仍能检出隐匿性肿瘤残留。他表示:"这个案例说明单纯在显微镜下切除是不够的,该技术可以帮助识别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肿瘤,正在重新定义肿瘤边界的判定标准,细胞级精准手术时代即将到来。”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漆松涛教授发表了题为《困难、危险部位胶质瘤的策略与实践》的报告,他指出胶质瘤手术的切面边缘是最大的复发来源,影像反映的不一定是真实边界,需要多种技术辅助膜性概念下的En-bloc切除(通常指将肿瘤及其周围的组织或结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切除)。他强调,结合EndoSCell®、Tractography、awake surgery、5ALA和monitoring等多种手段,可以实现更精准、安全的手术切除。特别是在切除肿瘤病灶主体后,使用当前最新的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EndoSCell®对整个残腔进行扫描,可以帮助医生术中实时辨别肿瘤细胞,辅助切缘判读,做到尽可能不遗漏,从而降低胶质瘤的复发几率。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朱玉辐教授在《ICG荧光及EndoSCell®在垂体瘤内镜手术中的应用》的报告中,指出肿瘤残留辨别与正常垂体保全是垂体瘤手术的关键难点。如果肿瘤未能全切,则可能导致复发;而切除过多,又会影响垂体功能,引发尿量增多、下丘脑反应、视神经受损、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针对这些难题,朱玉辐教授介绍了相关解决方案。他表示,第一种方法是荧光内镜搭配荧光标记物吲哚菁绿(ICG)使用,可以标记出肿瘤所在位置。第二种则是通过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EndoSCell®来辅助切缘判读,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用荧光素钠以及美兰将组织快速染色,接着将镜头贴近组织表面即可成像,通过观察离体肿瘤与在体切缘组织的细胞形态来对照分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其图像结果与病理具有高度一致性。
会议期间,诸多专家莅临树突精密展台体验EndoSCell®技术演示,专家们对其细胞级手术视野的直观性和易用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多位专家表示期待有机会科研合作或临床试用。
本次会议展示了细胞级荧光导引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推动了神经外科手术向"更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新阶段跨越。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将为脑肿瘤、癫痫等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突破,助力我国神经外科事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