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常情况下,人的一生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然而,近年来我国失眠的发生率却逐年攀升。据《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存在睡眠障碍的人数高达 5.1亿。
许多人面对失眠时第一应对方法就是“硬撑”,每晚都会试图强迫自己入睡。然而,这种“越想睡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往往会让失眠雪上加霜。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关注睡眠本身反而会激活大脑的兴奋状态,导致入睡困难加剧。长期失眠不仅会让人疲惫不堪,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焦虑症和抑郁症等身体和心理疾病的风险,从而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睡眠障碍?
偶尔失眠是正常现象,比如因压力或环境变化导致的短暂睡眠问题,通常无需过度担忧。但若长时间失眠,则可能发展为“失眠症”。大家可通过以下三维度进行初步判断:
. 睡眠时长: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且每周至少出现3次。
. 睡眠质量: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频繁觉醒(每晚觉醒3~4次,醒后不能再度入睡),或凌晨早醒且无法再次入睡。
. 对生活的影响:白天出现注意力涣散、情绪波动、工作效率下降,或伴随头痛、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症状。
若上述情况持续超过3个月,并显著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就医。失眠症并非简单的“睡不着”,而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理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需科学干预而非盲目“硬撑”。
试试这些方法,给睡眠一点“温柔的引导”
首先,可以尝试失眠认知行为疗法,这是目前医学界推荐的首选非药物疗法,通过调整对睡眠的认知(比如接受“偶尔少睡一晚也没关系”)、改善睡眠习惯(比如固定作息时间),帮助大脑重新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其次,不妨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安全有效的药物,如益肾养心安神片。临床研究证实,该药治疗失眠临床总有效率为88.3%,不仅可明显改善入睡困难、睡而易醒、早醒、睡眠时间短等夜间睡眠症状,而且可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改善神疲、乏力、健忘、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等躯体症状,并且安全性良好,对于失眠可以发挥综合干预的优势。
此外,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能助你安稳睡眠: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可以在睡前进行深呼吸练习、冥想或轻柔的伸展运动,放松肌肉,舒缓情绪;卧室保持黑暗、安静、温度适宜(18-22℃最佳);白天适当晒晒太阳、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都能让身体的生物钟更规律。
最后,失眠症往往不会单独出现,几乎任何一种精神障碍都经常伴随着失眠症状的出现。当一个人同时患有其他精神障碍,例如焦虑障碍、抑郁障碍或双向情感障碍等,此时单纯依赖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或药物治疗可能效果有限,还需结合心理评估与多学科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