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在当前时代正发生着迅猛的变化。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形成的以西方为主体的全球卫生治理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求,不能满足日益多元的全球健康需要。在这样的全球卫生治理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当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凸显。在“一带一路”框架的指引下,中国积极在卫生发展救援、技术合作以及医疗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担当起重要角色,不仅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而且贡献了解决方案。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投身于全球卫生治理工作,展现出了大国智慧。但是,当前全球卫生治理仍面临诸多困境。中国要积极依托“一带一路”框架,加强卫生合作实践,切实推动全球卫生体系的健全和完善,积极投身于全球卫生治理的高质量发展当中。
一、 中国参与全球卫生治理的角色定位演进
(一) 从单一援助提供者到综合发展合作伙伴
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中国都通过派遣医疗队、捐赠医疗物资等各类型的援助形式。参与到全球卫生事务当中。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之下,中国的角色发生了重要改变,已经由单纯的物资救助转变为全方位的发展合作。中国不仅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必要的医疗物资和经济支撑,更注重在技术、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维方式,在源头上为沿线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提供积极帮助,以系统性思维提升沿线国家的卫生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比如,扶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医院项目时,中国在助力医院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注重对当地医院的工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以及助力当地医院的科室管理,不仅在硬件上予以扶持,更在软件上给了多样化的支撑,让沿线国家能切实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 区域卫生合作的推动者与协调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受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禀赋等不同条件的影响,各国在卫生治理中的能力则有较大差异。为了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医疗水平,中国积极协调沿线各国,搭建起合作平台,为沿线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夯实根基。中国凭借自身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与技术,构建起区域卫生合作机制,推动沿线国家能在疾病防控、卫生政策交流等领域实现共进。比如,中国组织多边传染病防控研讨会,对沿线国家的疫情防控起了关键性的帮助。
(三) 全球卫生治理理念的倡导者与践行者
在“一带一路”卫生合作中,中国以实际行动倡导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卫生治理新秩序。一方面,将中医传统智慧辐射到沿线各国,让中医药文化能够为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帮助,用中国的中医智慧解决沿线国家的医疗难题,让中医技术能为沿线国家的卫生治理工作提供帮助。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到全球卫生规则的制定工作中。在世卫组织等多边平台上,中国积极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为和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让沿线的发展中国家的百姓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卫生治理服务。
二、“一带一路”卫生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 卫生资源禀赋差异与合作适配性困境
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对等,直接体现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不均上。沿线各国在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一部分国家的卫生体系相对健全完善,而沿线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短缺,资源不足等现实困境。沿线各国在医疗卫生体系上的结构性差异,导致无法建立起辐射到沿线各国适用的医疗合作方案。比如,中国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捐赠医疗设备,但当地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技术的限制,导致先进的医疗设备无法正常投入使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对当地的医疗服务产生负担。另外,关于沿线各国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合作,也无法顺利开展。由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无法真正将中国给予的资金以及人才、技术等支撑转化为、推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具体力量,医疗合作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 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复杂性干扰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包括地缘政治冲突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了“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沿线的部分国家可能会因政治危机的存在,对中国卫生合作项目的意图进行无端猜疑和指责,导致双方无法建立合作信任,中国的医疗援助也就不能真正推动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三) 跨境公共卫生风险协同应对机制缺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日益紧密的人员与贸易往来增加了跨境公共卫生风险的发生。但是,沿线国家在应对跨境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尚未形成科学的应对机制。比如,部分国家未能建立起防控措施、应急资源调配效率低,一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不能采取科学应对的措施。
三、 优化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卫生合作的路径
(一) 强化需求导向,提升合作精准性与可持续性。一是强化需求评估。在项目规划的前期阶段,组建专业的医疗卫生团队,确保能够从医学事业、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尤其是对沿线国家的卫生合作开展精细化的深度调查,确保能够对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发展需求有全面系统的掌握,特别是对于目标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短板以及公共卫生领域民众的健康需求有准确掌握。二是要精准合作。在准确全面的调查数据基础之上,为沿线各国定制个性化的合作方案,确保援助资源能够得到精准投放。比如,在医疗设备援助过程当中,还要充分考虑到受援助国家的现实条件,从基础设施、技术力量以及维护能力等多个方面,选择与受援助国家相匹配的援助方案。援助设施投放之后,还要为受援助国家提供配套的技术培训和长期服务支持,确保受援助的国家能够真正地将所接受的各类资源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当中,为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 加强机制建设,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一要形成健全的立体化多层级合作机制,推动建立由政府主导国际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合作治理框架。在政府层面,要加强同沿线各国卫生部门的政策沟通和协调处理,签署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多边卫生合作方案,提供制定的制度保障,确保在制度上为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提供支撑。二是要积极借用国际平台,积极参与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发起的全球卫生项目当中,借助平台的优势,综合各类条件,提供合作项目的规范性方案,为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合作稳定基础。三是激发市场参与活力,让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医疗卫生合作当中,特别是医疗企业、医疗机械制造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和技术合作,让医疗卫生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同时在这一过程当中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基层卫生服务以及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优势,动员更多的群众百姓参与到医疗卫生事业当中,提升全社会对医疗卫生合作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加强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性。四是构建起信息共享平台,让区域跨境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特别是对沿线国家的医疗卫生资源的传播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让沿线国家能够一同投入到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当中。
(三) 深化人文交流,增进互信与合作共识。一是延伸卫生人文纽带,让卫生合作成为推动沿线各国人文交流的重要辅助工具,让沿线国家的医学专业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到中国学习先进的技术经验,以帮助沿线受援助国家的医学专业学生具备更扎实的业务经验,另外中国医学生还可以到沿线国家开展学术交流、技术指导与培训,精准帮助沿线国家的整体医疗水平提升。二是推广传统医学文化。让中医药等传统医学能够传播到需要援助的沿线国家,可以借助项目合作,让中医药文化为沿线国家的卫生治理提供帮助,从而得到沿线国家的认可。
作者:郭海良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