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湖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敏副教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使命,深度融合中医药文化基因与民族团结教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育人路径。她早年扎根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深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十余年,这段经历使其深刻把握民族文化交融的实践逻辑
。调入湖南中医药大学后,她依托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平台,将研究方向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医药文化传承”交叉领域,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及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推动思政教育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2025年2月,肖敏作为骨干教师领衔教育部国际交流项目,带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师生深入湘西吉首、凤凰、泸溪等地,前往盘瓠文化发祥地辛女村开展“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建设调查与研究”。团队采集湘西非遗文化,苗族医药口述史,挖掘出苗医正骨技艺与中医骨伤科学的技法互鉴、治瘴药方跨民族共享等典型案例,揭示各民族共同丰富中华医药宝库的历史脉络。调研成果凝练为《湘西民族医药交往交流交融史料辑录》,《续非遗之光,筑和合大美》为湖南省“有形有感有效推进共同体教育”提供实证支撑。
肖敏创新性激活非遗文化中的中医药“文化纽带”功能:在理论教学中,她开设《中医药文化中的共同体思想》专题实践课,从《黄帝内经》“天人合一”哲学到当代“中医药援疆援藏”实践,阐释医道伦理滋养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在国际传播中,协助北外团队“杏林扬四海”设计环节,在匈牙利与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友人传播交流,团队负责人受到中文国际频道采访赞扬,借针灸铜人、本草图谱等符号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统一性;在文化表达上,指导学生创作《弘韵湘西非遗,匠筑和合之美》微电影,通过展示国家级非遗技艺,守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故事演绎民族团结精神。作为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网络的学者,她发表论文20余篇,提出“中医药符号转化”“民族地区健康共同体”等创新理论,推动建立“民族医药交往史”专项数据库,填补该领域实证研究空白。主要工作实绩形成了"数字化思政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实践"双特色定位,已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体系,下一步在成果量化、特色凝练方面进一步加强,使受益学生群体进一步扩大。
梯田层叠连千寨,讲台纵横贯苗乡——肖敏以非遗文化为媒、劳动教育为鉴、实践为弦,在湘西沃土上奏响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永恒乐章。她的实践印证:当湘西非遗文化智慧汇入现代科学体系,当苗岭火塘边的医者故事走进大学课堂,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参天之树,便在这绵绵用力中扎根愈深、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