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研”“究”平衡: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范式
首页> > 正文

“研”“究”平衡: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范式

来源:光明网2025-07-28 13:33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研”和“究”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研”与“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医学研究过程,在新时代下应该如何把握好“研”与“究”的辩证关系,造就一批具有丰富临床技能又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研”和“究”在作为汉字的时候都有哲理味道,是一个蕴含哲理的认知事物的概念。用“研”和“究”二字组成的词来构念具有典型的辩证性。从字源学考释与哲学思辨的角度探讨研究解释这两个字,并应用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过程。

  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研”与“究”的内涵

  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与"究"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根据《说文解字》,“研”字从石,本义为细磨,其甲骨文形态呈现石臼研磨谷物之象,引申为深入探求、精细分析、反复推敲的认知取向。如《易系辞》“研几”之说,强调对事物表象的条分缕析。“究”字从穴,从穴九声,本义为穷尽,《尔雅》释为“穷也”,金文结构暗含深入洞穴探求终极之意,引申为彻底推求。正如《论语为政》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研”与“究”的关系恰如“学”与“思”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研”主要指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深入学习与实践,强调对现有医学理论和临床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它体现了医学教育的传承性,要求研究生系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医疗工作中。正如《礼记中庸》所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研”的过程正是这一治学理念的体现。

  所谓“究”,也就是研究医学未知领域的问题,包括医学发展的前沿性问题。“究”是医学的创新,是对医学研究生要求有批判精神、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究”就是将发现的问题运用医学研究的方法,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正如《周易系辞上》中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谓“究”,其实就是使医学不断前进的动力来源。

  “研”与“究”认知方法论的对立统一

  认知过程中的“研”,是指依靠经验主义的实证途径来获得真相,观察记录《考工记》“审曲面势”,实践试错《天工开物》火药配比研究,日积月累,而后求得对某一类事物发展的客观认识。“究”则是理性的思辨,代表人物有邵雍《皇极经世》,邵雍用象数法以六十四卦本位来研究宇宙的发展变迁,还有北宋大儒张载的“穷理尽性”形上学的至上探索。所谓“格物致知”“穷理尽性”的“研”和“究”上有着天壤之别,一如西方哲学中的“事实真理”与“理性真理”一样,二者对立,在于朱熹的“理一分殊”说,则是趋于统—:是故,微观之研终究指向宏观之究;形上之究必由万物之研而起始也。

  王夫之“即事以穷理”命题,体现了这两者统一的实践辩证性。徐光启《农政全书》通篇不仅包含了对农具制作工艺细节严密的研究(研),也有着基于现实的“富国必以本业”的旨向性的思虑(究),李时珍《本草纲目》详究药物属性的有机整体性(研),也不离散于至高的医学哲学的“格物明理”的根基义理(究)。而这一认识的位移正如怀特海所说的过程哲学里,“现实缘现”认为,“具体的经验与抽象的理念,同时都在认知之中形成。”

  当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在现代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的辩证关系得到了更好地体现。“研”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医学领域或者问题进行深钻细研,“研”要求研究生能够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手段、数据分析方法等,并能够用上述方法去解析复杂的医学问题,如“研”肿瘤就是指对肿瘤发生机理的探寻、对肿瘤发生分子通路的分析及治疗靶点的确定。与此相反,“究”则是对某一医学领域进行全面考察并加以总结,要求研究生能够运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就某个医学领域进行全面研究与总结,能够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并进而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或盲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定相应的新研究方向。例如“究”肿瘤就是指对某一类疾病的流行情况的全面调研,相关致病因素的系统分析以及预防策略的全面总结。我国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科研型培养模式和临床型培养模式为主,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后者主要是针对临床技能的培训。

  构建“研”与“究”平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要建立起“研”与“究”平衡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则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指导、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

  在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方面应兼顾理论课和实践课,既开设较为专业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研”的能力,比如分子生物学技术、高级统计学等;也要有较综合类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究”的能力,比如医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方法等,还可以开设计算“研”“究”结合的课程,如“医学专题研究”,既可以要求学生针对该领域的某个问题充分了解并认真钻研,又可以要求该生对此领域的一些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并写出系统的综述来;既可以重视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传授,也可以重视科研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开设计算机知识相关的课程或开设跨学科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把多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礼记学记》中有“君子之教,喻也”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

  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上的思考,其实不仅要“研”,还要“究”。“研”,就是如上面的实验教学中既要有规范地做,也要有精细地做;“究”,就是在实验教学后不仅让学生仔细分析,而且要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总结实验的操作要领及结果数据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变化规律。同样的,案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究(研),而后再让学生完成类似的、系统的总结(究)。

  对于导师指导而言,应该采取双导师制或者导师组的方式进行培养,一方面选择临床专家来指导学生的临床问题,另一方面选择科研专家来解决学生的研究问题,这样在保证学生在临床和研究的各方面都得到严格训练的基础上,可以使“研”与“究”的有机融合得以实现。并且要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科学研究解决问题。正如《论语述而》中所说的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研究生评价标准,既要考察研究生的临床技能、科研能力及创新成果,也要做到既评过程又评结果,在评价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考核其学习的结果、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引入同行评议、患者评价等外人评价制度,全方位的评价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其让一些会拉关系或者会糊弄人的学生得高分,不如让他们通过实际的成绩得出的分数。”——做到像《尚书舜典》中的“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实现“研”与“究”辨证统一的策略与方法

  为了使“研”和“究”相得益彰,我们可以多管齐下,开展各种方法措施:一是加强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研究生从事跨学科研究项目,使之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生中间开展跨学科研究中心或成立跨学科学术沙龙等方式组织相关活动,促进建立不同学科间的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周易系辞下》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说明,创新思维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的学科之间的碰撞。二是注重将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结合,设立试验研究专项资金,积极倡导研究生立足于临床实践开展科研工作,把临床问题转换成研究问题。还要加强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培训,培养研究生设计、开展并评价临床研究的能力,要以实践促进研究,正如《荀子劝学》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只有亲临实践才能感受医学之道之博大精深。三是注重研究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课程、举办创新竞赛等形式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同时鼓励研究生敢于否定现有的理论和实践,并着力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及独立思考与批判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研究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研究—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批判能力。这种方式正是契合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的思想,即通过格物来获得事物的本源,达到致知的目的。

  “研”“究”并行的“临床带教”是医学教育的DNA“双螺旋”,二者的“研”“究”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归根结底是临床思维与科研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同化或趋同。现代医学教育者在开展“临床带教”的同时,也应当从现实出发,“临床问题驱动—科研方法支撑—教学反馈优化”的闭环教学体系中构筑技术传承与知识创新的平衡,并逐步培养能够将“妙手”与“慧眼”相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研—究”的平衡性发展。建立和完善开展临床带教过程的教学评估体系及反馈方式;规范病历书写管理、实施三级评价;通过完善临床带教指导老师遴选和评价标准,坚持医德医风一票否决制;建立良好的校内外观摩见习体系;引导正确地树立“研—究”意识等手段达到“研—究”配比平衡。妥善处理好“研—究”两者间关系的能力,已逐渐成为目前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所在。基于校内、外“研—究”协同发展环境下,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把学校的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途径,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今后,应充分考虑到如何将“研”与“究”结合的具体措施和方法,让临床医学研究生形成既勤于钻研学习,又研究临床学术的好风气。

  (作者: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雷正文,刘佳)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全国超12亿人可刷码刷脸进行医保结算

  • 一些劳动者被过度情绪劳动困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