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推广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吃动平衡、绿色低碳的健康生活方式。当前,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食用油过量消费。《纲要》提出,要通过大力开展“减油”行动,把居民人均每日食用油的摄入量,由目前调查测算的40多克,减少到推荐摄入量25~30克。
我国居民饮食目前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吃得营养健康”的新阶段。人们在摄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的同时,还大量使用烹调油进行煎炒油炸。富含脂肪的食物口感佳,煎炒油炸的食品香味浓,这些特性容易诱导人们过量食用。然而,食用植物油是高能量食物,每克脂肪在人体内提供的能量高达9千卡,多吃油脂就意味着多摄入能量。如果缺乏必要的活动来促进能量代谢,这些多余的能量就会在人体内转化为脂肪沉积下来,进而造成肥胖,增加罹患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因此,从营养健康的角度出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人们应减少烹调油用量。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我国是食用油消费大国,也是大豆(60%用于榨油)和食用油进口大国。近年来,虽然国内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产量不断增加,国内供需缺口有所下降,但国际市场依存度依然很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2年,全球食用油人均年消费12.72公斤,欧洲20.06公斤、美国32.58公斤、日本15.73公斤,印度9.0公斤,而我国食用油人均年消费量为26.6公斤,仅低于美国。随着居民食用油消费量的增加,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中约70%依赖进口,国产食用植物油占比仅约30%。
降低居民食用油的过度消费,有效减少食用油进口,是健康与国策的双赢选择。按照年度国产大豆500万吨压榨出油率18%计算,再加上国内菜籽油、花生油的生产量,我国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合计为1190万吨,折算人均每日为23.2克。考虑到生产中的损耗以及保持少部分进口等因素,国内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加上适度进口食用油与推荐摄入量之间的缺口并不大。
近年来,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充裕、价格走低,甚至出现食用油价低于瓶装水价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诱使居民过量食用食用油,造成了食用油的浪费。为此,《纲要》提出,要大力开展减油行动,开发营养健康食谱和配餐技术,推广油适量化食用理念和定量化器具;围绕“减油增豆加奶”主题,持续开展科普性、公益性宣传活动;制修订相关食品标准,限制油、盐、糖的过量使用。这些举措旨在引导居民认识到健康饮食行为的重要性,推动家庭开展科学烹饪,掌握控油烹饪技巧,从多方面减少食用油的摄入,进而促使全民形成健康饮食风尚。
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城乡居民减油成效显著。改进烹饪方式,采用蒸、炖、煮、水滑等烹调方法替代油炒、油煎、油炸,可减少30%甚至更多的用油量。同时,适量使用姜、蒜等调味品,还能让菜肴口感更丰富。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商业餐饮菜品油量偏大,餐厨剩油废弃浪费,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此,《纲要》提出,要“实施营养健康食堂建设,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依法依规引导建设一批营养健康餐饮门店”“鼓励发展中央厨房,推广应用智慧储藏、智能烹饪、厨余便捷处理等家用厨具”“鼓励餐饮相关机构开发营养健康的菜系菜品”。据测算,通过实施多项减油措施,我国居民每减少10%的食用油消费,就可降低约350万吨大豆的年进口需求。
可以预见,在健康中国战略和《纲要》的推动下,未来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食物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也会持续提升。大豆等油料产品及食用油品进口量有望逐步缩减,城乡居民食用油消费水平将更贴合营养健康要求,食物消费结构也将加速向营养健康型转变。在此,我们呼吁全社会积极响应国家“减油”行动。人人践行减油,是推动健康生活与国家战略协同并进的有效路径。每一勺减少的油量,既是对个人健康的呵护,也是对国家安全的贡献。
(作者:陈萌山,系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