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面包肉饼蔬菜都挺健康,怎么拼成汉堡就变“垃圾食品”了?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面包肉饼蔬菜都挺健康,怎么拼成汉堡就变“垃圾食品”了?

来源:上观新闻2025-05-23 10:11

  【编者按】爸妈总告诫我们,少吃“垃圾食品”。长辈口中“垃圾食品”的代表,汉堡肯定逃不了——认为它高脂肪、没营养。可是,面包、肉饼、蔬菜……分开来都是健康食材,怎么拼一块就变“垃圾食品”了?

  5月17日—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又处在“体重管理年”的大背景下,尽管目前营养学上还没有“垃圾食品”的定义,但在大众的理解中,只要是“不健康、没营养”的食物都可以扔进“垃圾食品”的大箩筐里。

  很大程度上,汉堡被划归“垃圾食品”一类,和它搭配的CP——薯条、炸鸡块、可乐有关。那么,从科学角度看,“垃圾食品”究竟该如何定义?搞清这点,其实对均衡饮食和营养吸收,至关重要。

  便利店货架上色彩斑斓的薯片包装,快餐店后厨飘出的油脂焦香,奶茶店此起彼伏的打单声——这些现代社会的饮食图腾,却藏着我们耳熟能详却又未必真正了解的“垃圾食品”。当我们大快朵颐时,是否想过:这些食物为何让人欲罢不能?它们又如何悄悄影响我们的健康?

  重新定义垃圾食品:不止“三高”这么简单

  传统垃圾食品一:高糖食品

  奶茶、蛋糕、冰淇淋……这些甜味食物总能瞬间点亮心情,却也可能成为健康的“甜蜜陷阱”。一杯普通奶茶的含糖量可达50克左右,远超WHO建议的“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标准。当糖分进入人体,血糖会像坐过山车一样迅速升高又骤降,长期如此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肥胖、2型糖尿病风险。

  传统垃圾食品二:高盐食品

  咸菜、腊肠、火腿、泡面……这些咸香可口的食物,往往藏着过量盐分。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但一包方便面的调味包就可能含盐4—6克。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血管压力增大,进而引发高血压。更值得警惕的是,盐分还会损伤胃黏膜,长期摄入可能增加胃癌风险。

  传统垃圾食品三: 高脂肪食品

  炸鸡、薯条、奶油蛋糕等高脂肪食品,是肥胖的“帮凶”。这类食物富含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升高,诱发血脂异常和脂肪肝。举个简单的例子:100克炸薯条的脂肪含量约为15克,相当于3勺猪油,而其维生素含量却不及等量新鲜土豆的1/10。

  新兴垃圾食品:超加工食品

  近年来,一类名为“超加工食品”的新兴角色悄然占领了超市货架。它们通常经过氢化、膨化、高温挤压、添加防腐剂等复杂工业加工,彻底改变了食材的原始形态和营养结构。例如,即食微波餐、含糖早餐谷物、预包装零食(如辣条、膨化虾条)等,均属于典型的超加工食品。这类食品的配料表往往长达十几行,除了基础食材,还含有防腐剂(如苯甲酸钠)、增味剂(如谷氨酸钠)、色素(如日落黄)、乳化剂、甜味剂等多种添加剂。

  超加工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往往以延长保质期、提升口感为目标。例如,氢化油的使用虽能增强食物酥脆感,却会产生反式脂肪;高温膨化会破坏谷物中的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最终成品虽“色香味俱全”,但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含量较低,取而代之的是高热量、高糖、高盐的“空营养”组合。超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可能对人体产生多重影响:比如说长期摄入苯甲酸钠可能扰乱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生长,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过量摄入谷氨酸钠可能刺激神经受体,引发“味觉依赖”,让人不自觉地摄入更多高盐高脂食品。2023年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上发表的研究发现,摄入较高的超加工食品会增加患癌症和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每天每增加260克,患癌症和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9%。2024年,一项发表于BMJ的系统综述显示,较高的超加工食品摄入与较高的全死因死亡、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风险显著相关。

  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1:外面买的都是垃圾食品,家里做的一定健康

  真相:家庭自制食品若用料不当,同样可能“不健康”。比如自制蛋糕离不开大量糖和黄油,油炸麻花的油脂含量堪比薯条;而超市里的全麦面包、巴氏杀菌奶等加工食品,只要选择得当,反而是便捷的营养来源。

  误区2:偶尔吃一次垃圾食品没关系

  真相:健康饮食的关键在于“长期均衡”。偶尔吃一次炸鸡、喝一杯奶茶并不会立刻损害健康,但如果养成“每周3次炸鸡+每天2杯奶茶”的习惯,热量和糖分的累积就会逐渐影响代谢。就像偶尔一次熬夜不影响健康,但长期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一样,饮食也需注重“频率管理”。

  哪些人需特别警惕垃圾食品?

  1. 慢性病患者:控制“入口”即控制病情

  肥胖、糖尿病患者对糖分尤为敏感,一顿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剧烈波动;高血压、肾病患者需严格限盐,否则可能加重病情;痛风患者则需远离高糖饮料(果糖会促进尿酸生成)。

  2. 孕妇与儿童:发育关键期的“饮食红线”

  胎儿和儿童的器官发育对添加剂更为敏感。研究表明,人工色素、防腐剂可能影响儿童注意力和智力发育,孕妇摄入过量糖分则可能增加胎儿肥胖风险。因此,建议孕妇和儿童尽量远离超加工食品,选择新鲜天然的食材。

  3. 遗传易感性人群:基因决定“敏感体质”

  以肥胖为例,肥胖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目前已识别超过200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肥胖遗传易感性较高的人群通常对垃圾食品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垃圾食品影响。例如,携带FTO基因变异的人更易因高糖饮食发胖。虽然基因无法改变,但通过主动调整饮食,可以降低健康风险。有研究显示,相比于肥胖遗传易感性较低的群体,遗传易感性较高的群体减少垃圾食品摄入可以更好地维持体重。

  完全杜绝垃圾食品并不现实,关键是掌握“适度”与“替代”的智慧:垃圾食品并非“洪水猛兽”。当我们学会看懂配料表,能用蒸红薯替代薯条,用无糖茶饮替代奶茶,用自制饭团替代方便面时,我们不仅是在选择食物,更是在选择一种更清醒、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毕竟,正的饮食智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极端,而是在了解真相后,依然能理性对待、从容取舍。

  作者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马昊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汪书怡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线上心理咨询乱象调查:六百元仅换倾听服务

  • 2元和200元的维生素C有什么区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