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多次强调,需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通过科学化决策提升育人效能,为青年学子的心灵成长营造兼具开放性与保护性的发展空间。在社交媒体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这一数字化社交载体既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元赋能,也对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辩证审视技术红利与潜在风险,构建适配数字时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社交媒体赋能大学生成长的多维价值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核心社交场域,社交媒体以其独特的技术属性与交互模式,在知识获取、情感联结、自我建构等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1.打造知识获取的立体化网络,拓宽认知发展边界
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知识传播的时空壁垒,构建起“碎片化学习+深度探究”的复合模式。大学生通过关注学术博主、加入专业社群,可实时追踪国际前沿研究动态,获取名校公开课、行业峰会直播等优质资源,实现跨地域、跨学科的知识摄取。例如,B站“知识区”的科普视频、知乎专栏的深度分析、豆瓣小组的主题研讨,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接口。职业发展类内容如实习内推资讯、职场技能课程、行业白皮书解读等,更帮助学生提前对接社会需求,在明确发展方向中增强自我认同,缓解“成长焦虑”。
2.构建情感联结的虚拟共同体,强化社会支持系统
社交平台成为大学生跨越地理距离、维系人际关系的核心纽带。微信的实时视频通话让亲子沟通更便捷,微博超话与抖音话题聚合了兴趣相投的群体,形成“线上部落”式的情感归属。尤其在疫情防控等特殊时期,社交媒体承担了线下社交缺失的补偿功能,通过“云聚会”“共享文档协作”等形式,维持了同辈群体的互动频率。心理健康类KOL的科普内容、心理互助社群的匿名倾诉机制,更为学生提供了低门槛的心理疏导渠道,使个体在共鸣中获得情绪疗愈,构建起“技术介导的社会支持网络”。
3.提供自我表达的镜像化空间,助力身份认同建构
青年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生产与互动反馈,本质上是自我认同的动态建构过程。通过朋友圈的生活记录、短视频平台的创意创作、博客空间的观点输出,学生在“理想化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调试中明确价值坐标。例如,坚持分享读书笔记的用户可能深化学术认同,积极参与公益话题讨论的个体往往强化社会责任感。这种“表演式自我呈现”虽带有建构性,却为身份探索提供了安全试验场,帮助大学生在互动反馈中形成更稳定的自我认知。
二、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潜在风险剖析
技术赋能与风险共生的特性,在社交媒体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表现显著,需警惕以下三方面挑战:
1.算法茧房与信息过载:认知窄化与注意力耗散的双重困境
推荐算法构建的“信息过滤气泡”,使大学生长期接触同质化内容,削弱了多元观点的接触机会。例如,偏好娱乐内容的用户可能被持续推送明星动态,而对公共事务、学术前沿形成信息盲区,导致认知视角固化。同时,爆炸式的信息更新引发“注意力碎片化”,“未读消息焦虑”“红点强迫症”成为普遍现象。部分学生陷入“无目的刷手机—时间浪费愧疚—重复成瘾”的恶性循环,学业效率下降伴随自我否定,进而诱发焦虑情绪与抑郁倾向。
2.社交比较与符号消费:自尊动摇与价值异化的隐性威胁
社交媒体上的“精致生活叙事”——精心修图的旅行照片、“学霸人设”的日常分享、奢侈品消费的场景展示——构建了理想化的参照体系。当个体将他人的“符号化呈现”与自身的“真实状态”对比时,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心理学研究表明,高频次社交平台使用与低自尊、孤独感存在正相关,尤其在“点赞数”“粉丝量”被异化为价值标尺的语境下,部分学生为追求社交认可而过度包装自我,甚至陷入“消费主义陷阱”,导致自我认知偏差与现实生活脱节。
3.虚拟社交依赖与现实疏离:情感钝化与社交能力退化的悖论
技术带来的便利性暗含人际交往的“去深度化”风险。表情包替代了细腻的情感表达,“点赞互动”稀释了真诚的心灵沟通,部分学生呈现“线上活跃、线下缄默”的社交分裂状态。长期依赖虚拟社交可能削弱现实场景中的共情能力与冲突解决能力,导致在面对学业压力、人际矛盾时缺乏应对策略,加剧孤独感与存在焦虑。
三、协同共治:构建社交媒体时代的心理健康守护体系
应对技术赋能下的心理发展挑战,需构建“个体—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实现预防、干预、发展的有机统一。
1.提升数字素养,培育健康用网的主体意识
高校应将“社交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通过工作坊、情景模拟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理性使用机制:一是制定个性化的“屏幕时间管理方案”,借助Forest、RescueTime等工具设定使用阈值,避免技术依赖;二是培养“信息批判性思维”,通过“谣言溯源”“观点多源验证”等实践,提升对虚假信息、极端言论的甄别能力;三是倡导“去功利化表达”,鼓励分享真实生活感悟而非刻意营造人设,在减少社交表演中回归自我本真。
2.优化校园生态,夯实现实社交的情感根基
学校需强化线下场景的育人功能,平衡虚拟与现实的社交体验:一方面,丰富学术沙龙、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实体互动形式,创造“沉浸式社交”机会,让学生在团队协作、面对面沟通中建立深度情感联结;另一方面,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心理支持网络,通过班级群心理健康科普、线下心理委员定期培训、心理咨询中心线上预约等机制,形成即时响应的支持系统。教师与辅导员应主动参与学生的网络生活,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引导价值判断,成为线上成长的“同行者”而非监管者。
3.完善社会治理,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政府、平台与家庭需形成治理合力:监管部门加强对不良信息的治理力度,推动算法透明化立法,避免过度推送同质化内容;社交媒体平台优化产品设计,增设“使用时长预警”“青少年模式”等功能,优先推荐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类优质内容;家庭层面,家长应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健康的用网习惯引导子女建立“技术工具观”,明确社交媒体作为生活辅助而非全部的定位。
结语
在社交媒体深度重构人际连接的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技术赋能与风险挑战的双重考验。唯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通过个体自我调节、学校系统引导、社会环境优化的协同发力,才能在虚拟与现实的平衡中构建起适应时代需求的心理发展体系。这不仅是守护青年学子心理健康的必要举措,更是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战略的应有之义。让我们以理性为帆、以人文为舵,助力大学生在数字浪潮中筑牢心理根基,让青春在技术与人文的交融中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作者:宋慧 石河子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