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今年2月5日,两名科考队队员在广西百色市一个溶洞内潜水时失联,后经当地多部门长达69个小时的联合搜救,最终成功救出。近日,大量救援现场、救援细节首次披露,当事人在极端环境中尽自己最大努力维持体温、保存体力,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失温到底有多可怕?又应该如何科学预防和应对失温?为此,记者采访了南京同仁医院急症重症监护室主治医师殷公建。
为了防止失温,他用尿液保温自救
当事人之一的大周回忆,为了不失温,他把潜水装备拆下来卡在石缝,人坐在上面,在失联9.5小时后,搜救人员发现了他。而另一位当事人小周在失联约73小时才被发现并获救,这期间他为了不让自己失温,每次撒尿的过程中,都会站起来,把尿液从双腿衣服里面渗下去,渗到泥巴上面,这样让泥巴稍微暖热一点,就可以把它涂抹在自己身上,相当于给自己加了一个保温层。失温是指人体核心温度(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低于35.0℃时的症状和体征。当人体的产热速率低于散热速率,体内热量不足以保持正常体温时,就会出现“失温”现象。
复温不可“急功近利”,优先保护核心体温
需要提醒的是,失温不仅仅是在户外探险、徒步等特殊活动中才可能出现的事,日常生活中,它也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在今年的一月份,殷公建就接诊过一位深夜喝酒后醉倒在路边的失温患者,是被路人拨打120送到了医院急诊。“当时患者浑身苍白、神志不清,体表温度用温度计也测不出来。初步判断患者是喝酒以后血管扩张,高温蒸发带走了体内很大一部分热量,再加上夜间气温低,时间一久引起的失温。”
“只要相应条件具备且持续一段时间,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会有失温的风险。”殷公建还补充说,比如在高温环境中大汗淋漓之后,没有及时更换衣物又突然遭遇极端天气,体内热量迅速流失,同样会增加失温的几率。
失温不是突然发生的,在帮助复温时也不能“急功近利”。殷公建说,发现有人出现失温症状时,要立即将患者脱离低温环境,转移至温暖、避风的安全环境或医院,尽快帮助患者更换掉潮湿衣物、增加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在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患者轻放平移,避免剧烈运动。
“对于重度失温以上的患者,不能盲目对其进行揉搓手脚心、灌热水等复温方式。因为患者若被大幅度搬动或揉搓四肢,可能会导致大量冷血回流,致中心温度下降损害脏器功能,如影响心脏诱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应轻柔搬运患者(避免体位突然变化)至避风干燥处,用隔热垫隔开地面,再用干净衣物或毛毯包裹患者全身,重点覆盖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区域。施救者也可脱衣贴近患者躯干,用体温帮助患者升温。”殷公建表示,总体来说,施救的核心是缓慢、可控地复温,并优先保护核心体温。(记者 许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