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日,国家医保局主办的“全民参保宣讲员”全国启动仪式在京举行。江苏省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花溪社区医保条线工作人员高娜作为江苏省两位代表之一,带着戚墅堰街道“网格化+医保”的实践经验走上国家宣讲台,引发广泛关注。这一模式不仅成为破解全民参保“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地方实践,更被国家医保局视为推动医保服务下沉、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模板”。
破局:从“被动宣贯”到“精准触达”
在全民参保推进中,“认知鸿沟”是基层工作的最大挑战。戚墅堰街道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策略,将政策宣传转化为情感共鸣。健身教练蒋师傅曾笃信“身强体壮无需参保”,社区工作人员以一名32岁青年突发心梗、因参保报销挽回10万元医疗费用的真实案例,彻底击碎其侥幸心理。“没想到疾病离我这么近!”蒋师傅感慨道。如今,他主动参保并带动10余名同行加入,成为医保政策的“民间代言人”。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等特殊群体,街道创新服务。社区工作者连续3次登门,用方言解读政策、用案例打消顾虑,最终帮助精神疾病家庭完成参保,年医疗费用负担降低70%。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评价:“这种精细化服务体现了‘应保尽保’的温度,为全国特殊群体参保提供了可复制路径。”
机制创新:“三员联动”织密全民参保网
作为江苏省“网格化+医保”模式发源地,戚墅堰街道构建的“宣讲员、代办员、前哨员”三员体系,将医保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宣讲员:打造“政策剧场”,通过道德讲堂、情景剧展演等30余场活动覆盖3万人次,以“手术费报销八成”等可视化案例,让政策从“文件语言”变为“百姓家常”;
代办员:针对货车司机、外卖骑手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立“一人一档”动态数据库,提供在线帮办服务,实现参保“零跑腿、不断档”;
前哨员:联合公安、金融机构开展反诈宣教,2024年曝光“代缴骗保”等7类典型案例,守护群众“救命钱”。
戚墅堰经验破解了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参保难题,为全国基层医保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实践范本。
数据赋能:从“参保率跃升”到“防返贫屏障”
机制创新带来民生实效。戚墅堰街道将全民参保纳入“十大民生实事”,建立“社区书记包片、网格员包楼、志愿者包户”三级服务体系。在花溪社区,网格配备专职“医保管家”,通过“凉亭议事会”“商铺巡回讲堂”等形式,年内解答群众疑问超5000次。
最新数据显示,街道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6.2%;近三年累计阻断42户家庭因病致贫返贫;2024年电子医保凭证激活率排全市前列。戚墅堰用“小网格”托起“大民生”,其参保率与防贫成效的‘双高’指标,彰显了基层治理效能。
国家战略视角:从“地方探索”到“全国样板”
当前,我国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但流动人口、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仍是参保“洼地”。戚墅堰街道的实践,正为国家层面破解这一难题提供解决方案。面对国家医保局“提升参保宣传效果”的新要求,戚墅堰街道已制定深化方案,推动服务从“广覆盖”转向“无遗漏”。街道综合保障中心主任蔡蕾表示,将培育更多“懂政策、会宣讲、有温度”的基层队伍,通过“政策解读+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的立体化宣传,推动医保服务从“广覆盖”向“深扎根”转变。
从江南一隅到国家讲堂,戚墅堰街道的“出圈”绝非偶然。在这里,全民参保不是冰冷的数字任务,而是干部用脚丈量、用心织就的民生安全网;医保政策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百姓茶余饭后的生活指南。当“网格化+医保”从地方创新上升为国家经验,其背后的治理逻辑——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赋动能,或将为全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开新的思路窗口。(常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