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与变革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面临学业竞争、职业规划、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稳定。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凸显教育创新的紧迫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全周期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服务模式,强化师资专业能力建设,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通过课程重构、技术赋能、师资升级和生态构建的系统创新,形成“预防-干预-发展”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为培养具有心理韧性的新时代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心理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学业成就的坚实基石,更是个人全面成长与发展的核心要素。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能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充分挖掘并实现自我价值,为日后的职业生涯铺设一条稳固而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建立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基础。在当今社会开放程度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成长挑战。随着信息传播加速与社会思潮多元化,青年学子需在复杂环境中坚守价值底线、抵御不良信息侵蚀,而心理健康正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支撑。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从神经科学角度看,良好的心理韧性可提升前额叶皮层功能,增强决策判断力与抗压能力。
心理健康是确保大学生心智协调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学的效果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怎样,积极及热情的情绪能够对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起到推动作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状态,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保持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在学业领域学有所成。
心理健康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举措。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心里干净,才能够发现世间事物的美好,才懂得如何去欣赏美,也会努力去创造美。当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时,才会拥有健康而积极的人格美,从而去发现许多美好的东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状态紧密相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对塑造和维护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心理支撑和保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塑造大学生心理状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状态塑造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在:首先,认知引导,奠定心理基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基础的,即教师会根据学校既定的课程体系来安排教学节奏,逐步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身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慢慢认知和了解到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从而也会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来正视自身的心理状态,从思想意识层面给予自己积极引导。比如,当学生发现自己情绪低落或者产生焦虑情绪时,学习过心理学知识的学生会下意识提醒自己这是正常的情绪波动,进而心态会变得更加平和,心理状态也会更加平稳,不会陷入到情绪漩涡中无法自拔。其次,技能传授,提升心理调适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侧重传授给大学生一些基础的心理调适技能,这些心理调试技能对于大学生个人心理状态也可起到很大帮助作用。比如,面对考试压力,学生们就可以利用自己学习到的放松训练技巧,如渐进性肌肉松弛、深呼吸等来缓解内心紧张焦灼的情绪,让自己在考试之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再如,学生们在情绪管理课程中会学习到情绪的ABC理论,那么学生便可以根据此理论内容来识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并尽快予以调整和改变。最后,环境营造,促进积极心理养成。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据了解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在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鼓励和支持学生们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会帮助学生们保持更稳定、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状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变化动态为基准,即随时根据大学生心理状态来调整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计划,这便是大学生心理状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反馈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大学生心理需求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选择的关键要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服务大学生为基准,大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需求,这便是高校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参考依据。比如,在每一年的毕业季,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就会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出现较大起伏,不稳定状态也会持续很长时间,通常情况下,高校在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会明显提高职业心理辅导内容的占比,如求职心理调适、职场人际关系处理等课程与讲座,以满足学生在特定阶段的心理需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第二,大学生心理状态决定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致,即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高低会受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一般大学生心理状态越积极,他们参与学校组织举办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更主动,而且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汲取到更多对自己有利的知识养分和技能技巧等,如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加显著。第三,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大学生,要想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就必须要采用更加多元化或者更具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如,面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深度辅导,帮助学生寻求特殊教育方式。再如,面对性格相对比较内向的学生,高校可提供匿名心理测评、线上心理咨询等方式,从而让这样的学生更大程度地敞开心扉,勇敢表达自己的困惑。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关键因素,通过系统的教育和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大学生因为受到主客观多方因素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会存在一定局限性,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从更专业角度、更全方位去认知和了解自己,比如高校所组织的心理测评、案例分析等心理课程教学环节,便能够引导大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找准自己的兴趣爱好,正视自己的性格特征等。以人格心理学课程为例,学生们可以借助MBTI 等性格测试工具,全面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来寻找和探索适合自己的行为模式,在日常人际交往、学习生活方面采用针对性的行为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增强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大学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中也很少遭遇到所谓的挫折和磨难,致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偏低,在面对一些问题和困难时很容易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这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高校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传授给学生们一些积极应对和调节情绪的专业技巧和方法,并且会结合具体的情境来予以讲授,这便与大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遥相呼应,当学生们真正遇到问题时,其就可以利用学习到的技巧和方法去自行尝试疏解内心压力,解决实际问题,减轻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所缩短消极情绪的留存时间,久而久之,这对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会产生更显著的作用。
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生存需求,大学阶段学生们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同学、室友、师长以及社会中不同行业的人等,面对如此复杂的人机关系交往需求,很多大学生会因此产生逃避心理,即不懂得如何掌控好与他人交往的分寸,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心理状态。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涉及到专门的人际交往课程内容,会从专业角度来帮助学生们训练沟通技巧、提升共情能力。比如在日常人际交往课程中,教师会要求学生们以角色扮演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不同情境中的人际交流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们勇敢表达自己。比如,在宿舍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化解矛盾冲突,营造和谐宿舍氛围,减少因人际关系紧张带来的孤独、压抑心理。
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生。从心理问题上升到心理疾病还需要历经一个发展蔓延的过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好比是出现在此发展过程中一把利剑,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帮助大学生恢复到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中。据了解,大部分高校会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查,通过此方式来及时发现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跟踪辅导,必要时转介医疗机构。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疾病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重视程度,降低心理疾病发生率,维护校园心理健康环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在此阶段接受到专业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切实解决一些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长远角度来讲也能够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起稳定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大的内心对于他们未来成长和发展而言尤为关键。因此,高校要持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优化,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状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作者:黄阿娜,石家庄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