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骨质疏松被称为“沉默的杀手”,许多老年人直到骨折后才意识到骨骼健康的危机。为帮助老年群体科学预防骨质疏松,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张怡主治医师结合临床经验,详解如何通过锻炼为骨骼“上保险”。
锻炼如何为骨骼“充电”?
张怡解释,锻炼对骨骼的益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机械应力激活骨细胞:散步、太极等运动产生的压力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加速骨基质合成,增加骨密度;
2、肌肉力量保护骨骼:强健的肌肉能减少跌倒风险,同时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促进骨骼代谢;
3、调节代谢与激素:运动促进钙质沉积,并刺激分泌骨生长相关激素,延缓骨质流失。
适合老年人的“健骨”运动方案
作为很有临床经验的医生,张怡还为中老年制定了“健骨”运动方案:
1. 散步:温和刺激,强健下肢
每日30-60分钟、每周4-5次的散步,能温和刺激髋部和腿部骨骼,增强骨密度。建议选择平坦路面,速度以“能边走路边聊天”为宜。
2. 太极拳:平衡防摔,护脊养骨
太极拳动作柔缓,通过重心转换增强腰背和腿部肌肉力量,提升平衡能力。每日练习20-30分钟,可降低摔倒风险,保护脊柱健康。
3. 广场舞:趣味健骨,身心双益
节奏适中的广场舞能锻炼全身骨骼,改善心肺功能。建议每周跳3-5次,每次30-45分钟,既能增强骨密度,又能通过社交活动改善心理状态。
特殊人群如何安全锻炼?
对于身体较为虚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张怡医生建议选择水中运动如水中散步、水中太极。她解释:水的浮力减轻了关节压力,同时提供了足够的锻炼强度,对心血管系统负担较小,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对骨骼也有一定刺激作用。张怡补充:“平衡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可以从站立训练开始,逐步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
警惕运动损伤,科学应对是关键
老年人锻炼时易出现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或跌倒骨折。张怡医生提醒:要选择适宜项目,避免过度蹲起、爬楼梯;运动前充分热身5-10分钟,活动关节、拉伸肌肉;若锻炼中突发骨骼或关节疼痛,应立即停止并冷敷;若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骨折风险。
误区澄清:补钙≠骨骼健康
“许多老人认为只要补钙就能防骨质疏松,其实缺乏锻炼的骨骼会加速钙质流失。”张怡强调,科学锻炼与补钙、晒太阳同样重要,三者结合才能有效守护骨骼。
长期以来,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门诊一直开展骨质疏松防治,为老年人提供血钙检测、个性化运动指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服务。张怡呼吁:“预防胜于治疗,早行动才能让晚年‘骨气’十足!”
小贴士: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高风险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干预。
云南网记者 习元喜 见习记者 申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