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教授心中,有一条核医学科建设的链条,包含了核素生产、平台建设、放射性药物、质量控制、图像分析、诊疗一体化等诸多关键环节。这些环节正在逐步健全,形成完整的核医学科发展路径。1月16日,记者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探访智慧核医学科建设。
“核医学通过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肿瘤诊疗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运用核药物对肿瘤实现‘精确制导’。”霍力教授谈到。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医学科,引领了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发展。12月18日,北京协和医院智慧核医学1.0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通过数字化、智慧化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科室决策与运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教授
核医学也被称为“晚期肿瘤患者治疗的最后一站”。有位晚期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的患者令霍力教授印象深刻,患者已经尝试过目前所有治疗手段,但病情病情持续恶化已到终末期,但在接受一年多的核药治疗后,病灶不断缩减,最后比同期患者多生存了4年。
“核医学科也是高度依赖医学影像设备的学科,医学技术和影像设备高度关联。要想发展核医学,必须要有一台长轴PET/CT 设备。”在霍力教授看来,在图像采集与诊断和图像分析这两个环节中,长轴PET/CT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联影医疗的uMI Panorama GS系统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代表,已经在协和智慧核医学科应用于疑难病例诊疗和前沿的医学科研中。
霍力教授谈到,过去的核医学更依赖国外的先进设备,而且医院只是设备的使用者。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医院专家从设备的初期设计阶段就参与到研发过程中,能够协助团队确定设备的研发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
举例来说,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对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需求日益增加。专家根据临床实践中对早期肿瘤筛查的需求,建议研发团队将重点放在提高影像设备对微小病灶的检测灵敏度上。“研发创新从临床需求中来,再到临床应用中反复打磨改进,最终再回到临床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目的要让患者真正受益。”她说道。
2021年6月,八部委联合发布《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至2035年,在全国范围内每个县建设一个核医学科,实现“一县一科”。“中国核医学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时机。然而当前,国内仍然缺乏专门的核医学科建设标准。”霍力教授提出,以往制定的核医学科准入、科室管理和建设等相关政策已经不符合核医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
霍力教授表示,建立智慧核医学科更进一步也是为“一县一科”建设打造标准化的样板。核医学科离不开放射性药物及辅助安全管理,智慧核医学采用模块化方式构建影像模块、病床模块等。
当前,通过智慧核医学1.0系统,科室负责人可实时高效地掌握全科运行情况,包括设备运行状态、预约/检查实时数据、药物出入库信息等。同时,系统建立了端到端安全体系,实现了应用入口、设备接入、安全规范、数据模型、云网资源“五统一”,保障数据物联互通,切实提高临床诊疗的效率和效果。
“我们尝试为基层医院提供一个最基础的学科建设模板,不同的基层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模块组合,随后再根据本科室的发展需要增加新的模块,实现学科建设同质化、规范化。”霍力教授说道。(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