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医是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医学瑰宝,随着对癌症了解的愈发深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在癌症预防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对肿瘤的认知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的记载。对癌症形成系统认识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如《灵枢》中说“脉微急为隔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沬。”这与食道癌的表现相似。隋朝《诸病源候论》有乳岩的记载。宋代《卫济宝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癌”。中医认为肿瘤是由于“瘀滞、痰凝、毒聚、正虚”造成的,通俗的意思是肿瘤通常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正气不足的状态下,由“瘀、痰、毒” (邪气)等结聚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原癌基因人人都有,与抑癌基因保持平衡不会得癌。只有在受到环境因素侵袭后,才有可能发生癌变,如物理因素核放射,化学因素诱变剂,生物因素病毒等,由于这些因素侵袭,使原癌基因产生大量癌性蛋白质,使细胞代谢异常,增殖和分化失调,才有可能发生癌变。还要通过某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杀伤,才能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现代医学已证实肿瘤不但可以治疗,而且是可以预防的。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是最贴近自然、贴近日常生活的医学,也是预防肿瘤的有效方式。“治未病”的两大基本法则是扶正与调气,实质是强身、防病和防变。正气不足是肿瘤发生的内在基础,气机升降失调是肿瘤发生的基本病理过程。
预防肿瘤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调节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不少临床资料及实验证明,中医扶正培本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免疫”一词的意思就是免除疫病,即抵御外邪的机能和方法。中医药中的这类扶正药物,如灵芝、香菇、党参、白术、茯苓、百合、花粉、麦冬、天冬、白芍、贞子等,就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机理得到进一步阐明。大量的基础实验结果表明,中药是通过多个环节起到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某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抗肿瘤基因突变的作用,可用于肿瘤的预防。日常生活中,遵循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将药食用于平时保健,能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肿瘤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