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远离乳腺癌,从了解开始
首页> 热点荟萃 > 正文

远离乳腺癌,从了解开始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10-21 07:08

  每年10月是世界乳腺癌防治月,10月18日为预防乳腺癌宣传日。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但仍然有许多人对它了解不足。如何远离乳腺癌?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方仪进行了解读。

  “乳腺结节”离“乳腺癌”有多远?

  “乳腺癌是一种源自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始于乳腺导管或乳腺小叶。”方仪介绍,最新的全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乳腺癌在中国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位。2022年,我国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约35.72万例,年龄标化发病率为51.17/10万。

  “乳腺癌的致病因素非常复杂。”方仪介绍,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激素因素、人口老龄化、生育模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例如,在遗传方面,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是最广为人知的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携带者终生患乳腺癌的风险可高达80%,对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以进行基因检测;早初潮、晚绝经、未生育或晚育都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也可能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在生活方式上,长期饮酒、吸烟、久坐、缺乏运动、高脂饮食、不规律作息、肥胖(特别是绝经后肥胖)等都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环境方面,长期接触电离辐射、接触环境污染物也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

  在关于乳腺的体检中,最常见的异常结果就是“乳腺结节”或“乳腺增生”。检查出这些异常,很多人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发展成乳腺癌?

  “乳腺结节、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是复杂的,需要正确理解。”方仪介绍,乳腺结节不是一种病的名称,而是一个描述性术语,指乳腺内可触及或影像学检查可见的局限性肿块,结节可能是良性的(如纤维腺瘤),也可能是恶性的(如乳腺癌)。大多数的乳腺结节是良性的,但仍需要定期随访;如果结节形状不太好或持续变大,就提示有恶性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与乳腺癌相关。

  方仪介绍,乳腺增生指乳腺组织细胞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根据病理学特征,可分为普通型增生和非典型增生。其中,非典型增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前驱病变,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5倍。如果发现乳腺有非典型增生,要及时到正规的乳腺专科检查随访,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检查治疗。

  乳腺结节越是多发、结节分级程度越高,得乳腺癌的几率越大吗?

  方仪介绍,对于乳腺结节的风险评估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结节数量:多发性良性结节不一定增加癌变风险。

  结节特征:恶性结节通常表现为不规则形态、边缘模糊等。

  BI—RADS分级:BI—RADS 4—5级结节需进行活检。

  动态变化:结节的快速增大或新发结节需警惕。

  “虽然乳腺结节与乳腺癌存在关联,但并非所有结节都会发展为癌症,结节的特征、分级以及动态变化比单纯的数量更能反映潜在的恶性风险。”方仪说,建议定期随访、个体化评估和必要时活检,同时保持积极心态。

  乳腺癌是“气”出来的吗?

  人们常说“乳腺癌是气出来的”,这种说法靠谱吗?

  “‘乳腺癌是气出来的’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目前还没有直接的科学依据支持。”方仪表示,但长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确实可能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长期压力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潜在地影响机体对癌细胞的监控和清除能力;抑郁、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等,间接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心理压力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潜在地影响激素水平,特别是雌激素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因素并非乳腺癌发病的直接原因,而是众多风险因素中的一个。”方仪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确实有利于整体健康,但不能替代科学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如何预防乳腺癌?

  方仪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避免接触如多环芳烃、双酚A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可能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乳腺健康。同时,不乱用、滥用激素类美容品及保健品,虽然大多数经过正规渠道销售的美容品和保健品是安全的,但仍需注意部分产品中含有的激素类成分、重金属及其他化学添加剂可能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在选购美容品或保健品时应尽量选择经过严格质量认证的产品,避免长期使用含有雌激素成分的保健品。

  如何了解自身乳腺是否健康?有哪些常见的乳腺癌筛查方式?

  “目前主要包括乳腺X线摄影,即钼靶检查,超声检查以及磁共振成像(MRI)。”方仪介绍,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或钼靶筛查,而高危人群应从35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筛查。此外,乳腺自我检查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女性及早发现乳房异常,建议每月检查一次,最佳时间为月经结束后7—10天,具体步骤如下——

  视诊:站在镜子前,双手自然下垂,观察乳房的大小、形状是否对称,检查皮肤有无凹陷、皱褶或变色,乳头是否内陷或有分泌物。重复以上步骤,双手高举过头或叉腰挤压胸大肌。

  触诊(站立或坐位):抬高手臂,用另一手以小圆圈方式从外向内触摸整个乳房,用轻、中、重三种力度,特别注意靠近腋窝的外上象限。轻压乳头检查有无分泌物。

  “需要注意的是,乳腺自检不能替代专业检查。”方仪说,建议女性定期进行自检,熟悉自身乳房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胸部按摩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胸部按摩可以消除肿块、降低乳腺癌风险,民间偏方可以治疗乳腺癌……一段时间以来,这些关于乳腺癌的传言流传甚广,这些说法是真的吗?

  “这些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乳房按摩不能治疗乳腺肿瘤,民间偏方不仅无效,还可能延误治疗,规范的医疗手段仍然是乳腺癌治疗的关键。”方仪表示,对于健康的乳腺来说,适度的胸部按摩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增加舒适度,从中医角度讲疏通经络,对乳腺健康是有益处的,但胸部按摩不会改善女性的遗传基因,也不改变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所有号称“胸部按摩能降低乳腺癌风险”的宣传都言过其实,过度按摩、不当按摩还可能损伤乳腺组织。此外,一些老百姓固有的观念也存在偏颇,例如“男性不会得乳腺癌”“戴胸罩会增加乳腺癌风险”“乳腺癌总是有疼痛等明显症状”等,这些都不符合事实。

  方仪提醒,乳腺癌早期症状和体征可能并不明显,有些患者甚至完全没有症状,但是了解以下可能的早期症状仍然非常重要——

  乳房肿块:最常见的早期症状,通常无痛,质地坚硬,边界不规则,可能固定于周围组织,不随月经变化。

  乳房皮肤改变:出现凹陷、皱褶、橘皮样改变,或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水肿等。

  乳头改变:乳头突然内陷,或乳头、乳晕皮肤有鳞屑、结痂或溃烂。

  乳头分泌物:单侧、自发性、血性分泌物需警惕。

  乳房大小或形状改变:乳房出现明显不对称。

  腋下或锁骨上肿块:可能是淋巴结转移的表现。

  乳房疼痛:尽管多数乳腺癌早期无痛,但持续局部疼痛需重视。

  乳房皮肤颜色改变:局部皮肤发红、发紫或异常颜色。

  “发现可疑症状后,应及时前往专业医院进行影像学检查和活检,避免自行诊断,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方仪提醒,乳腺癌的治愈可能性取决于癌症的分期、类型和分子亚型等多种因素,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的乳腺癌通常有较高的治愈率。在一些发达国家,乳腺癌的五年相对生存率已达90%左右,意味着许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甚至完全治愈。当然,即使是早期乳腺癌,也需长期随访以确认是否完全治愈。

  方仪介绍,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案通常综合多种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

  得了乳腺癌,是不是意味着要切除整个乳房?

  “并不是,对于很多患者来说,保乳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见选择,通过术后放疗等综合治疗,既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又能保留乳房的外形。”方仪介绍,保乳手术加放疗在许多情况下与全乳切除术的长期生存率相当。因此,在满足适应症的情况下,保乳手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使需要全乳切除,现代的乳房重建技术也可以在切除的同时或之后重建乳房,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形象。“重要的是要权衡手术的根治性、美容效果、患者的心理接受程度等多个因素,制定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除了医疗治疗,全面的心理和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至关重要。方仪介绍,例如,心理咨询能帮助患者应对情绪压力,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可调整消极想法;家庭支持和伴侣关系辅导对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亲密关系的维系也非常重要。

  链接

  乳腺癌高危人群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如果一级亲属(母亲、姐妹或女儿)中有乳腺癌患者,患病风险增加1.5—2倍;多位亲属患癌或有男性乳腺癌家族史的,风险更高。

  携带高危基因突变的女性: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以及携带其他高危基因(如TP53、PTEN、CDH1、STK11、PALB2等)突变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既往有乳腺癌病史的女性:对侧乳房的患癌风险增加3—4倍,同侧乳房复发风险也较高。

  有乳腺癌高危病变的女性:如非典型导管增生者风险增加4—5倍,小叶原位癌者风险增加8—10倍。

  长期暴露于雌激素的女性: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未生育或首次分娩年龄大于30岁,及长期使用激素替代疗法(超过5年)的女性,患病风险较高。

  致密型乳腺的女性:乳腺组织致密度高者,乳腺癌风险增加。

  既往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如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乳腺癌风险增加。

  肥胖女性:特别是绝经后肥胖(BMI>30kg/m2),乳腺癌风险增加。

  长期饮酒的女性:每天饮酒超过1个标准杯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

  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使用时间越长,风险越高,但停用后风险会逐渐下降。(王美华)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断缴医保有风险,多地医保部门呼吁:及时参保

  • 浪莎、蓝漂等品牌样品纤维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