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孩子这些表现或为“返校抑郁症”,学校、家长应重视
首页> > 正文

孩子这些表现或为“返校抑郁症”,学校、家长应重视

来源:光明网2023-08-30 16:05

  又到开学季,新的课本、新的学年、新的老师和同学,意味着孩子们也将迎来全新的学习和成长阶段。

  然而,临近开学,王女士却发现自己即将升入高中的女儿笑笑(化名)有点古怪:总把自己关在房间,原本性格开朗最近却变得不爱说话,常因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对学习相关的话题非常抵触,甚至出现发烧症状。

  王女士忧心忡忡地带笑笑到医院进行系列检查,最终却在心理科找到了答案。医生告诉王女士,笑笑是典型的“开学综合征”,随着开学时间临近,许多孩子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媒体报道常将这种现象称为“返校抑郁症”,家长和学校应予以重视,及时给予孩子有效的帮助。

  “返校抑郁症”有典型表现,家长应及时关注

  “返校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一方面,孩子往往在假期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开学则意味着进入紧张和快节奏的学习,如果“紧张”与“放松”之间没有过渡和调整,孩子往往因无法适应,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不适症状;另一方面,学生群体的情绪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面临新的人际关系、学习及考试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恐惧和抵触心理。

  孩子对情绪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往往缺少清晰认知,这就更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孩子释放出的“求救信号”,切忌将孩子表现出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看作“不上进”和“矫情”。专家建议,家长应重点关注孩子在生活作息、行为习惯两个方面的变化,如果孩子返校前出现作息不规律,食欲不振,长时间沉迷电子游戏,做事拖延、不积极,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甚至有头痛、胃痛、发热等躯体症状,那么孩子很可能是“返校抑郁症”。

  不过,“返校抑郁症”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症划等号。专家强调,青少年出现抑郁情绪,并不意味着得了抑郁症,通过科学、及时地疏导,“返校抑郁症”可以很快地调整过来。因此家长无需过度紧张,但仍需足够重视,如果忽视青少年的抑郁情绪,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则容易发展为真正的抑郁症。

  走出常见误区,警惕青少年抑郁

  马上升入高三的小林(化名),与抑郁相伴已经两年有余。

  谈及抑郁的起点,小林回忆道,“我中考时超常发挥,考上我们当地的重点高中。家人觉得我‘逆袭’上了好高中,未来就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但高一刚开学我就被打击了,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远超过我,课本上的内容大家基本在暑假就提前学过一遍,同学们课后讨论的也都是课外的练习题。高中的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绩垫底,父母也因此不断督促我学习,我感觉自己像一根绷紧的风筝线,一头连着父母的期望,一头被繁重的学习压力拉扯,随时都可能断掉。”

  渐渐地,小林感到压力逐渐从学习传导到人际交往,“成绩垫底”这件事情让小林变得自卑、敏感,她自述:“很难和同学聊到一起,开始恐惧去上学,更糟糕的是,我的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上课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每次听到父母说‘加油考个好大学’时,我就感觉到极度焦虑和绝望。我觉得自己已经用了全部精力,每天都非常疲惫,但成绩一点起色都没有。”

  小林曾试着向父母倾诉,但得到的只是“学习压力大才正常,有压力才有动力”的宽慰。直到高二,小林父母在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建议下,带着小林前往专业医疗机构就诊,这才开始与抑郁症的抗争。

  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抑郁情绪的失察,容易导致孩子错过最佳的就诊时间和治疗窗口,小林就是典型例子。孩子情绪出现异常,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学习压力大,更不能讳疾忌医,只要孩子不排斥,任何时候带孩子就诊都是正确的选择。”

  坚持规范化治疗,建立“治疗联盟”

  从出现抑郁情绪到被确诊为抑郁症,小林经历了一年多的挣扎,而其后的抗抑郁治疗之路,也经历了不少坎坷。确诊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她先后使用了三款抗抑郁药。“第一次用药后,我的低落情绪好了些,但还是会头痛头晕,不想回到学校去上学,觉得提不起劲。换用第二种药物后,产生了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体重增了不少。换用第三种药物时,不再头痛头晕,但依旧没有动力,对返校提不起兴趣。”

  小林的上述情况,也是广大抑郁症患者治疗困境的缩影:治疗后存在疲劳、快感缺失等残留症状,病程倾向于慢性化,患者不得不长期“带病生活”。专家认为,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接受规范治疗,减少残留症状对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负面影响,显得尤为迫切。

  小林的主治医生王教授分析表示,小林之前使用的虽然都是经典的主流抗抑郁药物,但对其作用并不大。由于马上要进入新学期备战高考,患者和家长希望能全面地改善残留症状,尽可能不影响学习生活。最后我给她用了去年刚上市不久的抗抑郁创新药若欣林。

  事实上,抑郁症的症状及治疗“千人千面”,个体化差异很大,因此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很重要。小林表示,“换用若欣林后,我的低落情绪好了很多,不再焦虑、疲乏、头晕头痛,对学习生活重新有了动力,现在新学期在即,我有信心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能够全面、稳定的治疗抑郁症,显著改善患者焦虑状态、阻滞/疲劳症状、快感缺失和认知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引起嗜睡,且不影响体重和脂代谢,为抗抑郁治疗提供新选择。

  王教授进一步强调,对于学生抑郁症群体而言,除了接受规范治疗,还需要一系列的支持,因此要倡导“治疗联盟”的概念,即医生、患者、家属、学校等多方形成联盟,共同努力。正如小林所说:“虽然患病期间有许多难熬的时刻,但我能感觉到,无论是父母、医生,还是学校老师,很多人在支持着我,总有一天,我能完全走出阴霾、拥抱健康。”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健康传播角度看“拍CT致癌”

  • 国家卫生健康委:无资质机构不得开展产前筛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