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6月10日,“幸福呼吸” 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推广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四期总结会在苏州正式举行,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发表开场致辞,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教授以及葛兰素史克(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齐欣出席活动,围绕“幸福呼吸” 项目五年工作总结以及基层慢阻肺重点工作展开热烈讨论。
作为“四大慢病”之一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代表性疾病,慢阻肺在我国的患病人数高达1亿,给社会和卫生医疗系统带了沉重负担。慢阻肺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要症状,早期症状隐匿且不具有特异性,但肺功能下降迅速,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也显示,我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各国之首,目前已成为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需为慢阻肺患者落实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流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慢阻肺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本次‘幸福呼吸’项目再度蓄力升级,旨在将重心扩大到患者支持,打造院内院外协同效应,全面提升慢阻肺长期疾病管理水平。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长期致力于为健康教育行业发展提供支持,我们深谙提升公众对于慢阻肺的疾病认知以及早诊早治观念对于减少肺功损伤、降低病死率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各界共同关心推动慢阻肺的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王辰院士表示,“尽管慢阻肺呈发病高态势且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在我国仅有10%左右的慢阻肺病患者被正确诊断,治疗率仅11.7%。”这一现状下,王辰院士一方面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慢阻肺的知晓率,医疗专业人士掌握慢阻肺规范诊疗知识;另一方面,他强调“促防诊控治康”六大环节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在基层开展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建立基层呼吸疾病照护体系对于提升慢阻肺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慢阻肺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将慢阻肺纳入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7年11月,由中国健康教育促进协会主办、GSK支持的“幸福呼吸”项目应运而生,全面推动国家慢阻肺分级诊疗政策落地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后又通过提高慢阻肺知晓率、普及肺功能检查、促进早诊早治、提高基层防治能力和水平,落实分级诊疗等方面呼吁从个人、社会、政府三大维度共同落实慢阻肺防治能力的提升,为项目发展路径指明方向。
“幸福呼吸”项目启动以来,已在全国39个试点地区和12个建设地区建立慢阻肺规范化防诊治模式,通过基层医师慢阻肺知识培训、慢阻肺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慢阻肺患者规范化诊断和长期随访管理多种有效形式,形成了筛查、确诊、随访和管理的一体化分级诊疗模式。项目四期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本月圆满收官,18个月以来覆盖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荆州市、青海省西宁市、海南省、广东省深圳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10个试点省市,完成28万次的疾病筛查与干预、16万次肺功能检查,并已成功建立电子筛查模型,有望进一步提高筛查的效率和广度。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教授表示,“我国慢阻肺患者遍布广但普遍重视不足,基层有着大量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早期慢阻肺患者,是慢阻肺防治的主要战场。‘幸福呼吸’项目一大重点工作就是培训基层医生,提升基层呼吸疾病相关的诊治水平。未来,‘幸福呼吸‘项目将管理链路拓展至患者,计划在20个区域照护中心和100个基层照护单元建立慢阻肺病标准化照护系统,并为不少于20000名慢阻肺患者提供为期18个月的关爱包,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药物依从性,提高医疗机构治疗和看护的能力。项目中我们也将在医生培训里加入慢阻肺患者管理工具使用指导,运用数字化力量帮助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管理。未来将与国债项目、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持续聚焦基层,相互呼应,把我国慢阻肺‘促防诊控治康’推向新局面。”
作为全球呼吸领域领导者,GSK始终积极携手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构建我国以慢阻肺为代表的呼吸慢病防治体系。GSK副总裁、中国总经理齐欣表示,“随着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加速引入创新产品、加快创新步伐无疑是GSK的战略重点。慢阻肺作为国家高度重视的重点防治疾病,我们不仅要支持提高早期诊疗筛查,更要在筛出患者以后切实帮助他们提升疾病管理能力、做到全程规范治疗。我们希望能够携手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打造从预防到治疗及预后健康护理的全病程管理模式,让更多慢阻肺患者能够畅享呼吸、回归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