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位于膀胱与尿道之间,兼具外分泌(分泌前列腺液)与内分泌(参与雄激素代谢)功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50岁以上男性前列腺增生患病率超过50%,20-40岁男性前列腺炎发病率达30%-40%,前列腺疾病已成为影响男性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那么,前列腺疾病的发生机制、防治策略都有哪些呢?让我们随着本文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了解前列腺疾病的种类
前列腺炎(18-45岁高发)分为急性细菌性、慢性细菌性、慢性非细菌性及无症状性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尿痛)、盆腔疼痛(会阴/耻骨上区不适)及性功能障碍,发病与尿液反流、免疫异常、神经源性炎症相关。
前列腺增生(50岁以上高发)随年龄增长,雄激素诱导的前列腺间质-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失衡,导致腺体体积增大,以移行带增生为主,会压迫尿道引发下尿路症状,主要包括尿频、尿急、尿失禁、夜尿增多、排尿踌躇、排尿困难、排尿间断以及排尿不尽感、尿后滴沥等,严重者可继发膀胱结石、肾积水。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分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医学干预。
前列腺癌(65岁以上高发)该病病因与遗传、雄激素、炎症相关,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以骨痛(转移灶)为首发表现。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联合直肠指检(DRE)是主要筛查手段,确诊需要依赖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
前列腺疾病有三级预防体系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行为干预:避免久坐,建议久坐办公的男性朋友每5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规律排尿,每次排尿时间≤3分钟,不要憋尿;保持适度性生活。
膳食管理:保持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多吃新鲜瓜果蔬菜,限制酒精及辛辣饮食摄入,保证每日饮水量1500-2000ml。
风险监测:40岁起每年开展前列腺的检查,包含前列腺超声(测量腺体体积)及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有家族史者提前至35岁。
二级预防(及早发现)
出现持续排尿异常,如夜尿≥2次/周、排尿等待>10秒,或盆腔不适时,及时进行尿常规(排除前列腺感染)、尿流率测定(正常Qmax≥15ml/s)、残余尿量检测(>50ml提示膀胱功能异常)等基础检查。
分型诊疗:前列腺炎患者需行前列腺液常规及细菌培养,通过检测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有效抗生素治疗。
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IPSS评分进行分层管理,1-7分为轻度增生,8-19分为中度增生,20分-35分则是重度增生,患者需定期前往医院做诊疗。
三级预防(及早治疗)
若已出现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炎的相关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治疗。近年来,临床中常用的夏荔芪胶囊,对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可发挥“快治慢养”的治疗作用。该药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既可发挥安全镇痛、抗炎、抑菌的作用,快速缓解症状,又可通过降低腺重、缩小腺体体积、减少残余尿量延缓疾病进展,而且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
对于出现药物治疗无效、反复尿潴留、继发膀胱憩室等并发症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如果符合手术干预指征,可根据医生指导选择手术治疗。
对于前列腺癌,同样需及早积极治疗,阻止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前列腺健康管理贯穿男性全生命周期,通过建立 "预防-筛查-预防-治疗"体系,可有效降低疾病负担,改善中老年人群的整体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