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首页> > 正文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来源:光明网2025-04-23 17:19

  2025年4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北京盛心技术发展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仪式暨《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5》编纂启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本次盛会。40余位心理健康领域学术、政策、实务和出版界代表参会。年鉴发布会由《中国心理健康年鉴》主编张建新教授主持,会议包括领导致辞、主编详解年鉴亮点、年鉴正式发布并入藏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主题报告、专家研讨共议发展等环节。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黄长群首先致辞。她对年鉴的顺利成功出版表示祝贺,高度肯定年鉴在系统整理年度政策进展、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方面的专业价值,并提到心理健康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福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心理健康政策持续推进、基层实践不断涌现的大背景下,《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的出版恰逢其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她期待年鉴未来持续发挥汇聚智慧、推动转化、引领实践的功能,呼吁社会各方用好年鉴,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助力心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分社社长张昊鹏代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社长致辞。他指出,年鉴的出版凝聚了行业专家心血,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作用,年鉴的发布是学术大事,也是构建中国心理健康学术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将为心理健康事业和学术研究带来力量与信心。他在致辞中强调,当前,我国心理健康研究呈现跨学科交叉特点,期待心理学者、人文学者等从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将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教育成果,为提高国民心理健康素质贡献力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年鉴创办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将其视为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与年鉴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推动开展跨学科、交叉性研究,助力中国心理健康研究与实践迈向新的高度。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年鉴编委会主任陈雪峰在致辞中对张建新、张捷两位主编及编委会全体成员的辛勤付出致以敬意。她指出,近年来国家对心理健康工作日益重视。心理需要还在日益凸显,与物质需要一起构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理需要不仅影响个体行为,更体现为社会心态,其社会需求多层面且复杂,需要全方位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这也正是年鉴的生命力所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作为认知科学与心理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期待与同行携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年鉴编辑出版,助力心理健康研究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苏彦捷代表中国心理学会向年鉴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在致辞中她表示,《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的出版是心理学领域值得庆贺的大事,体现了心理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苏彦捷指出,年鉴应逐步形成自身清晰的知识骨架与学术框架,发挥引领作用,未来可通过建立规范结构与“伞骨式”内容设计,使年鉴在记录事实的同时承担起学术指引与理论整合的功能。她强调,年鉴的出版是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学科的重要体现,是对国家期望的有力回应。它不仅记录了事实,还将在学科发展和应用实践的历史中,展示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力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年鉴发布的祝贺、对编纂团队的敬意以及对心理健康议题的深刻思考。刘会长提到年鉴不仅展示了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最新进展,还为学术研究、政策制定和社会心理服务提供了重要价值。同时提出,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人问题,也关系社会综合治理,一部分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困扰映照着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青壮年虚拟社交、职场焦虑、空巢老人抑郁等现象,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链接不紧密、产业转型压力大等社会心理因素。刘会长强调年鉴编纂的意义在于启迪未来,呼吁将心理健康议题纳入社会治理框架,通过重塑社会关系实现从治疗心理创伤到预防人的异化的跨越,期待年鉴发布激发更多跨界思想碰撞,让心理健康成为社会进步的温暖刻度。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会上,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王力受王刚理事长委托,向全体编委会成员表示祝贺。王力副理事长提出,近年来,党和国家将心理健康事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为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实践路径。此背景下,我国首部心理健康领域的权威年鉴发布,不仅是学术界的盛事,更是全社会关注心理健康事业的重要里程碑。他指出,年鉴系统梳理了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历史脉络,聚焦关键群体心理健康状态,精准回应社会需求,展现了学界前沿探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年鉴编纂工作,充分发挥协会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共同打造更具国际视野的平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主编、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张建新介绍,首卷年鉴定位为“资料性工具书”,目标是实现“每年一卷、持续积累”,逐步搭建心理健康领域系统性信息平台。首卷年鉴包括开篇、特载、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特邀(及特选)综述报告、政策法规文件汇编、国内外发表论文荟萃、心理健康调查与综合分析、著作、学术会议与活动动态、国家及部委科学基金立项项目、附录等10个栏目。他特别指出,心理学应科学研究与人文关怀并重,未来心理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是帮助各阶层人们找到生活意义,通过教育和宣传潜移默化地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主编、北京盛心技术发展集团董事长张捷博士分享了参与年鉴编纂的初衷与体会。她提到,盛心集团倡导发起年鉴工作,旨在系统性地记录和传播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成果,为行业提供全面记录,推动知识传播,着重考虑满足五个方面的需求: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数据依据,反映学界研究趋势,助力企业组织健康管理,支持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工作,以及面向公众进行科普。盛心集团成立20年来,始终致力于社会价值、企业赋能和大众福祉三位一体的使命,通过年鉴实现“学术研究—商业应用—公共政策”的三向贯通,推动研究与实践结合,为大众提供福祉,从服务提供者向行业基建塑造者转变,助力心理健康事业发展。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随后,大会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正式发布,与会嘉宾共同见证这一里程碑时刻。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年鉴在发布会现场入藏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张建新代表编辑部向国家图书馆捐赠年鉴,由代表范超女士接收并颁发入藏证书。主编张捷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年鉴,由吴洁女士代表接收并颁发入藏证书。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在主题报告环节,年鉴编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甘怡群带来了题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新进展:AI赋能的心理测评与干预》的主题演讲。她指出,人工智能正逐步突破传统心理评估和干预的局限,通过语音识别、文本分析和多模态数据,提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率和干预效率。她介绍,AI已在心理测评压缩、风险预测、远程干预及对话机器人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适用于服务薄弱地区的普惠支持。同时,她也提出“黑箱算法”、伦理争议等现实挑战,并强调推动模型可解释性、开放数据共享和人机协作机制是未来发展的关键。AI正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技术虽不能替代人类情感,但可极大赋能心理健康的广泛可及与个性化服务。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年鉴编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娟以《主动健康与积极老化:优雅老去、永不痴呆是伪命题吗?》为题,分享了团队在老年认知健康促进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她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延缓认知退化、预防痴呆已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议题。她系统介绍了包括“认知+有氧运动”联合训练、“认知+运动+心理”综合干预、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筛查与分层干预,以及面向轻中度痴呆老人的本土化认知刺激治疗(CST)等研究,显示出多维干预在提升记忆力、增强脑可塑性和实现认知年轻化方面的积极成效。她强调,积极老化并非理想化目标,而是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可达路径。通过思维训练、健康生活方式与长期视野规划,完全有可能实现“优雅老去、延缓甚至避免痴呆”的健康愿景。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在京举行

  与会专家对年鉴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不仅填补了国内心理健康领域的年鉴空白,还为心理健康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郭永玉、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主任辛自强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贾晓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祝卓宏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医学心理科肖利军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张晓乔等与会专家围绕年鉴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设性建议,涵盖内容结构优化、热点议题回应、实践案例纳入与本土经验表达等。大家一致认为,年鉴的出版将有力推动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年鉴编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年鉴工作要同时提升“质量”与“传播力”,并积极吸纳年度内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标准、知识产权等新内容。她呼吁各位编委在2025年编纂工作中继续贡献专业力量,共同推动年鉴不断提升质量、扩大影响力。

  《中国心理健康年鉴2024》发布会暨2025编纂启动会圆满落幕。年鉴编委会将继续锚定国家战略与社会关切,汇聚多方智慧,打造更具体系性、实用性、和引领性的学术研究与服务各界的平台,助力心理学科发展、公共政策制定与全民心理福祉提升。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健康传播角度看“拍CT致癌”

  • 国家卫生健康委:无资质机构不得开展产前筛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