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妇癌之王”面前,她们如何创造“5年生存”奇迹
首页> > 正文

“妇癌之王”面前,她们如何创造“5年生存”奇迹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2-12-16 17:58

  下腹传来了隐隐的痛感,肖文摸着肚子猜测,可能是妇科炎症又来了。肖文是四川人,但已在武汉安家多年。

  她去到武汉当地一家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B超检查”。可是4个月前刚体检完,结果一切正常,看着熙熙攘攘的队伍,肖文想:“还有必要再检查吗?”

  当时的肖文未曾想到,自己正处于生命的“十字路口”,前进或退后,分别意味着治愈或恶疾的可能性。而最终选择做B超的决定,是她一生中最正确的抉择之一。

  几轮检查下来,最终等待她的,是一个晴天霹雳般的结果:卵巢内长了6cm*7cm的肿瘤、肿瘤标志物CA125值为600多u/ml,指标远超0至35u/ml的正常范围。

  眼前的结果,瞬间唤醒了她对于母亲的记忆——多年前,母亲正是因为卵巢癌去世的,从确诊到癌细胞转移到脑部,最后不治离世,只有4年多时间。

  像肖文或者肖文母亲一样被卵巢癌“找上门”的女性有很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55342名女性被确诊为卵巢癌,而因癌去世的患者数为37519名。由此可见卵巢癌的恶性程度之高。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最低,因此,卵巢癌也有“妇瘤之王”的称号。

  面对如此恶疾,很多像肖文一样的患者都想知道,一旦确诊了卵巢癌,就意味着死神来敲门吗?

  01 “沉默的杀手”

  跟肖文一样,不少女性原本平静安逸的生活,因卵巢癌的突然“杀到”而被打破。

  家在苏州的徐华已经退休3年了,逛公园、带孙子、做家务、见朋友等,拼凑了她退休生活的安逸图景。但有一天,女儿察觉到了她日渐消瘦,徐华坦言,最近自己总觉得小腹坠胀,小便时也有痛感。

  出现反复腹泻后,东北人姜白被确诊为结肠炎,但在接受了长期治疗后,腹泻依然得不到缓解。

  让她们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本不起眼的症状,却在自己的生活中“投下了一个炸弹”。她们分别经历了一系列检查后,最后,“靴子落下”:她们的检查报告不约而同地显示为,确诊卵巢癌。

  静悄悄地,癌细胞“攻陷”了卵巢——女性重要的性器官。

  由于卵巢深居盆腔,出现癌性病变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卵巢癌患者发病之初,都伴随腹胀、腰腹疼痛、阴道出血、便秘等症状。但很多时候,这些症状容易被当作是消化系统疾病,会被患者忽视、轻视。约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因此,卵巢癌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02手术是基石

  疾病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积极治疗。

  实际上,虽然卵巢癌的恶性程度甚高,但经过多年发展和完善的临床医学,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规范诊疗与全程管理方案。

  与卵巢癌对战的第一步,是手术。根据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的介绍,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而言,手术是基石,如果能通过手术把病灶都切除干净,就能争取到更长的生存期。

  首次手术时实现R0切除,是决定卵巢癌患者后续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R0手术,即术后无肉眼可见残留病灶,是手术能达到的最好结果。相比R1手术,即肉眼可见残留病灶不超过1厘米,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差2.7倍。

  作为卵巢癌患者,2004年,浙江人张奕在47岁那年确诊为卵巢癌。在家人的劝慰下,她从浙江到上海求医,接受手术。然而术后,她经历了多次复发。

  作为卵巢癌患者,张奕是不幸的。5年后,癌细胞在她的体内出现了第一次复发,在那之后,癌细胞不断转移,盆腔、腹腔、胸腔几乎全是肿瘤。

  从张奕的情况可知,卵巢癌易复发的特性是很突出的。据统计,约70%的卵巢癌患者会在3年内出现复发的情况,约70%的卵巢癌中晚期患者,无法挺过5年生存期,最后不幸离开这个世界。

  但是,张奕非常坚强的,她从未放弃治疗。在第一次术后复发后,在医生的建议下,张奕选择到吴小华教授处就诊。在那里,等待着张奕的,是一段堪称传奇的治疗之旅。

  “尽管复发了,但你这种分型的卵巢癌化疗敏感性高,是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的。而且你已经打破了70%的患者3年内复发的‘魔咒’,预后应该是非常不错的。”吴小华教授对张奕说。

  吴小华教授深知,患者的绝望常常来自对于癌症“无药可治”的绝望,所以他总会在坏消息中寻找“积极的一面”来安慰患者,鼓励她们积极接受治疗。吴小华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张奕讲解病情,也为她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2004年,张奕一共接受了9次肿瘤切除手术,肠道、胃、胰尾、脾脏均被切除。但幸运的是,因为吴小华教授精湛的手术技艺,张奕在后续的每一次手术中都得到了R0的手术结果。

  从确诊到现在,张奕一边抗癌一边顽强生存,至今已有18年。“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奇迹。”作为张奕主治医生的吴小华教授说。

  张奕的抗癌故事书写了医学的奇迹。她的故事证明,二次、三次、四次……甚至八次、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只要达到R0同样可以让患者获益。在医学的迅猛发展下,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

  03让化疗不再痛苦

  卵巢癌标准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化疗以及后续的维持治疗。对于很多肿瘤患者来说,化疗造成的眩晕、呕吐、虚弱,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和元气损伤。

  在接受了肿瘤切除术后,姜白进入了化疗周期。因化疗副作用,姜白整个人都憔悴了,连吃饭的胃口和力气都没有,总是止不住地呕吐、恶心、头晕、脱发、腹部疼痛。

  姜白因此也变得郁郁寡欢。为此,她的丈夫彻夜难免,晚上在小院里皱眉来回踱步。他决定与妻子进行一次深入对谈,让她坚定治疗决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化疗。

  两人还特意与主治医师刘子玲教授进行了长谈。在刘子玲教授为姜白制定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以及后期的生活指导下,姜白的眉头逐渐舒展。她开始了化疗的环节。

  或许是病房里积极开朗、恢复良好的病友们的现身说法给了姜白信心,与此同时,来自家人的爱让她坚定地在抗癌之路上继续前行。

  即便化疗重出现了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她也只是笑一笑,然后对丈夫说:“没事,吐了就吐了,等我缓缓,再吃点就是,保持体力继续战斗。”

  丈夫也提供了细心的照料。姜白每一次的复查结果、每一次不舒服,丈夫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咨询医生和病友建议,想尽一切办法减轻妻子的痛苦。比如,提前准备好治疗呕吐的药物,化疗前服用会缓解对肠道的损伤,最大可能性地减少化疗后呕吐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在刘子玲教授团队和丈夫的呵护下,姜白的情况逐渐好转。这离不开来自医护团队的规范、精细管理。这种人性化的支持治疗,是肿瘤临床诊疗中部科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细化全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痛、无忧、无栓、无呕、无毒的“六无”治疗理念,要落到实处,需要医护人员全程跟踪指导。

  在肿瘤进展期,癌痛似乎难以避免。为此,刘子玲教授所在的肿瘤中心开设了癌痛门诊,使非住院患者也可以得到合理、充分的镇痛。

  刘子玲教授介绍道,“规范化、个性化诊疗方案加上精细化、全程化管理,如今,我们真的可以和一些晚期卵巢癌患者认真聊一聊‘临床治愈’和‘带癌生存’了。”

  04新治疗带来曙光

  医学在进步,不断革新的治疗技术和理念逐渐驱散卵巢癌带来的恐惧,缓解了患者的痛苦。那么,我们是不是再大胆想象,卵巢癌会有治愈可能?

  奥拉帕利等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一些患者的生存结局,为她们带来了治愈的希望。肖文就是获益者之一。

  肖文在第二次手术和化疗之后,始终打不起精神,她总是想起母亲去世前的模样。她知道,卵巢癌一旦开始复发,化疗结束后再次复发的间隔不会超过5.5个月。

  当她陷入消极情绪时,主管医生发来一条消息:妇瘤科高庆蕾教授牵头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卵巢癌PARP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正征集志愿者。

  高庆蕾教授正在进行的,是首个主要在亚洲铂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研究L-MOCA,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医院妇产科系主任马丁院士主持牵头。

  当肖文抱着怀疑去联系项目组时,她得知,吃了这个药,生存时间有可能超过5年。这让肖文仿佛在灰暗世界中看到了一丝曙光:“我决定入组试试看,说不定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呢。”

  于是,肖文成为第五个入组的患者。按照规定,她只要按时服药,定时体检并上传数据,她可以一直免费服用。于是,每天早晚,她各服300mg就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每天早晨锻炼身体,晚上出门散步,她和同龄人并没有区别,刚开始吃药时的一点恶心症状,一周后也完全消失。

  2020年初,武汉新冠疫情暴发,很多医院暂时关闭了门诊,像肖文这样的肿瘤患者每月一次的复查就成了问题。在项目组的安排下,她被转到肿瘤医院,保证了复查和治疗的连续性。那时她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有些肿瘤患者治疗无门的新闻,她不禁感慨:“很庆幸当时参加了入组的临床试验,省钱更省心。”

  截止到2022年12月,肖文已经创造了服药后52个月未复发的记录,距离“5的奇迹”越来越近。

  跟肖文的情况相似,当徐华因为担心卵巢癌复发而郁郁寡欢时,她幸运地遇到了前沿的治疗方法。此时,主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陈友国教授正开展SOLO1的临床研究。

  在进行基因检测后,徐华的BRCA检测结果为阳性,可加入SOLO1临床研究,接受靶向治疗。

  “虽然我们家不是学医的,但也知道这也是比较前沿的治疗方法,我们当然觉得很好。”听到陈友国教授的介绍,徐华的女儿心里很是有信心。

  时间一晃而过,从徐华最初确诊卵巢癌,到现在已有7年的时间。从刚开始得知患病时的暗无天日、不吃不喝、走不动路,到现在再次包揽家务,徐华的退休生活再次多姿多彩起来。

  “我现在还会包包子。”“对了!洗衣服交给别人洗我可不放心。”“只要我能做的我都做,能玩的我就试试……”“我还会打一下太极拳。” 徐华滔滔不绝地分享着她的生活。

  “你问我有什么经验?我觉得首先还是要相信。” 徐华开朗地说道,“你要相信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很多以前所不能做到的,现在都变成了可能;相信医生有能力把我们治好。”

  回想治疗过程,徐华表示自己很幸运:“尽管我患了癌症,但还好接受了基因检测,顺利入组临床试验,我的后期治疗才能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治疗方案,才能让我只需服药2年,就能一直保持这么好的治疗效果。”

  05创造“5的奇迹”

  如今,手术、化疗、维持治疗共同铸造了卵巢癌诊疗的“三部曲”。

  在这场与病魔的抗争中,如果说,医护是前方手执利刃的开路者,那么患者家属则是大后方般的存在,给患者提供补给、解难纾困。

  在抗癌的18年间,家人一直陪伴在张奕身边,她得到了丈夫的全力支持、儿子儿媳的精心呵护,还有来自孙子孙女们的爱的陪伴。

  医护、患者和家属团结一心抵抗疾病入侵,借助“手术+化疗+维持治疗”的全新模式,众多卵巢癌患者都实现了“5年生存期”的奇迹。从昔日的“妇癌之王”,已有望成为一种慢性疾病,让卵巢癌治愈成为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全程管理,不仅限于手术、化疗与维持治疗,定期随访、社会的支持与家庭的关爱,始终是卵巢癌患者全程管理中不可松懈的环节。”吴小华教授说。

  公益基金会、权威专家、患者组织、媒体、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对卵巢癌患者的关注也越来越多。2022年北京康华中西医发展基金会发起“2022中国卵巢癌患者关爱项目-5的奇迹”。

  在今年5月8日,母亲节同时也是第十个“世界卵巢癌日”,超过10000名妇瘤相关专家及各界爱心人士共同为卵巢癌患者写下10580张爱心贺卡,提振卵巢癌患者抗癌信心,并成功挑战“最大的贺卡拼成的句子”吉尼斯世界纪录。

  于此同时,中国首本卵巢癌医患故事实录《5的奇迹我的奇迹》也在第5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发布。这本书收录了16位卵巢癌患者和医生的故事,对于患者和家属以及妇瘤医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通过这本医生与患者在抗癌路上的共同心路故事集,将更多新的理念带给临床医生和患者,鼓舞更多正在和卵巢癌抗争的患者及家庭勇敢前行。

  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多的关注卵巢癌患者,全方位帮助和支持她们实现更高质量的长生存目标,让治愈成为可能。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警惕!“保健品”诈骗盯上老年人

  • “预住院”试点彰显医改温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