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即便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健康也是如此,即:从原先简单的认为身体健康这一单一维度逐渐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理等多维度的综合体现。在这一观念的转变过程中,社会学家与健康社会学家一道,在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引入了社会阶层视角,发现体现个人社会地位的职业、教育以及收入等因素与健康状况高度相关,从而呈现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也正是由于社会阶层下这种健康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国际组织将健康公平设为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取向,并把消除健康的不平等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那么,如何缓解这种健康的阶层不平等现象,就需要从影响健康的重要路径着手去解答这一问题。
理论假设
第一,生命历程视角下健康的阶层不平等理论。一是累积优势与劣势效应假说。累积优势与劣势效应假说是生命理论视角下因社会阶层导致不平等研究的重要假说之一,该假说认为:不平等不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人们在整个生命历程中逐步展开的积累过程,它强调某一群体所具有(另一群体不具备)的优势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步积累并扩大,意味着优势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差距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大。正是基于这一逻辑,累积优势在增大个人面临的机遇时,累积劣势也增加了个人所面临的风险。就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健康不平等现象来说也应是如此,由于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占有细微差别的社会资源,从而使他们的健康状况也仅存在微弱的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老去,优势群体通过优势累积效应将逐渐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保持或缓解健康的下降状况,而劣势群体则相反。基于此,提出假设:我国居民随着年龄的老去,因社会阶层导致的健康不平等会逐渐增大。二是年龄中和效应假说。年龄中和效应假说尽管也认为不平等不是一种静态结构,但是它强调的是人们在生命历程中,人体生物性衰老机制对不平等现象应该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力。就健康的阶层不平等而言,尽管社会阶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从而呈现出健康的阶层不平等现实,但是,随着人们年华的老去,社会阶层对人们健康状态的影响效果将逐渐减弱,而生物性衰老机制则更能预测人们的健康状态。基于此,提出假设:我国居民随着年龄的老去,因社会阶层导致的健康不平等会逐渐缩小。
第二,生命历程视角下体育参与的健康回报理论。人们已普遍承认健康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三个维度上,而体育正是以生理为基础、以心理为中介、以社会为延伸的重要社会行为之一,它与健康有着相辅相成的深远关系。基于“社会-心理-生理”多维度的健康理论,体育参与对其的影响也将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比如:在对人们生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的同时,还能够对儿童、青少年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规避,减压成年人工作所带来的焦虑、敏感、多疑以及自卑等压力心理,舒缓老年人的消极情绪,促进他们之间更多的互动、交流、合作与帮助。因此,它能够从多维角度带来一定的健康回报,但体育参与的健康回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应是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的。那么,如果将体育参与所带来的健康回报放置于个体的生命历程当中,就需要根据人体生命历程的健康轨迹来设置假设,健康轨迹为:人们随着年龄的老去,其健康状态逐渐下降应该是一种普遍共识。因此,研究提出假设:人们随着年龄的老去,健康状况将逐渐降低,但它们的体育参与经历将在健康因年龄变化而下降过程中起到缓解作用。
第三,体育参与打破健康的阶层不平等设想。“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性”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领域所关注的重点话题,且在该领域中,“社会结构”通常是指独立于个体并能制约个体的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如:社会阶层;而“个体能动性”则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独立自主选择和开展行动的能力,如:体育参与。目前,学者们在一系列社会现象(包括健康不平等)的解释中,一种是倾向于突出“社会结构”的观点,如:拉德克里夫认为:社会现象都是与社会结构相联系的产物,而把社会现象的产生归因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一种是倾向于强调“个体能动性”的观点,如:奈杰尔·拉波特等人则认为:个体具有极强的反结构性与创造性,这种个体的目的可以来批判和改变社会结构。对于本研究所探讨的学术问题,体育社会学学者则更倾向于人是能动性的个体,他们的自身行为能够形塑社会结构。
研究变量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根据人们在社会上所占资源的不同而将其划分成若干社会等级,从而形成相同或相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资料,并结合研究目的与数据资料对样本进行阶层划分,将伐木工等职业称为农民与非技术工人阶层;将车间工人等职业称为技术工人与服务行业阶层;将秘书、办公室工作人员等职业称为初中级知识分子阶层;将教授、医生等职业称为高级知识分子阶层,将政府官员等职业称为行政官员与企业管理者阶层。同时,由于部分相邻阶层之间的健康差距并不大,因此,为了便于后续的异质性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将不同的阶层群体分为社会下层、中场以及上层。
自感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躯体的强健,还是自身心理与精神达到适应社会的良好平衡状态。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从生理上评价健康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真正要求,健康观念已由原先的“无疾病即健康”到“多元社会健康”的认知转变,即:由原先强调“身体的健康”到“社会-心理-生理”的整体健康状态转变。目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通常采用自评健康指标来对其进行操作化处理,该指标是指:将个体置于社会中,对自身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客观身体状况与主观心理健康水平的社会综合感知。
体育参与。体育参与不仅仅是简单的参加体育活动,而且还强调参与者在体育活动中认知、情感以及交流的卷入。由此看来,体育参与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社会普遍行为,它既是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们提高自身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
人口学变量。从既有研究资料来看,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地区、性别、户籍、年龄、婚姻、教育以及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
第一,社会阶层的健康不平等现实。社会阶层群体的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在不同调查年份中,社会阶层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健康差异,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健康的阶层不平等差异表现得越来越多。由此可见,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健康不平等现象应该是一种现实状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各社会阶层群体的健康状况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但低社会阶层群体的健康下降却更为明显,从而表现出社会下层与中层、上层之间的健康不平等呈现扩大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健康状况在逐渐下降的同时,其健康的阶层不平等有一定的扩大趋势。
第二,是/非体育参与群体的健康差异特征。非体育参与群体与体育参与群体之间的健康差异调查结果显示:无论在哪一年份的调查中,体育参与群体均表现出比非体育参与群体的健康状况更好,且具有显著性。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人们参与体育运动与否,健康水平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体育参与群体的健康降低幅度少于非体育参与群体,从而使他们之间的健康差异则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特征。
第三,健康的成长曲线模型分析结果。首先,随着社会阶层的提升,健康状况也将逐渐提高,表明高社会阶层群体比低社会阶层群体普遍报告了更高的健康水平,这一点进一步验证了健康的阶层不平等的存在。社会阶层×年龄对人们的健康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此时,社会阶层仍然对健康具有显著性影响,表明社会阶层为半调节变量。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健康状况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低社会阶层群体要比高社会阶层群体的健康状况下降的快得多,从而表现出人们随着年龄的老去,这种健康的阶层不平等出现扩大化趋势。人们随着年龄的老去,因社会阶层导致的健康不平等将逐渐增大。
其次,在控制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体育参与、体育参与×年龄对健康的解释,结果发现:体育参与在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纯调节变量的作用。人们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健康状况逐渐降低的过程中,体育参与群体要比非体育参与群体的健康状况下降的慢得多,从而表现出人们的体育参与行为调节了他们的健康随年龄老去而降低的下降幅度,最终缓解了健康的下降效率。
最后,考察社会阶层×体育参与×年龄对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阶层×体育参与×年龄对健康具有显著性负向影响,表明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而言,如果他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不同,将使其健康随着年龄的变化产生差异性的复杂变化。将各职业阶层分为三类群体:社会下层、社会中层以及社会上层,最终发现只有在社会下层、社会中层群体中,体育参与与年龄的交互效应对人们的健康状况有影响。随着社会阶层的提升,人们将普遍报告更高的健康水平,随着年龄的老去,处于社会下层而又是体育参与群体的健康状况将逐渐好于处于社会中层而又是非体育参与群体的健康状况现象。这一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即便人们处于社会下层,如果他们在生命历程中坚持体育运动,那么,他们的健康状况将逐渐好于处于社会中层的非体育参与群体。
研究讨论
健康社会因素决定理论认为,社会阶层是影响健康的“原因的原因”。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居住隔离论指出,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会居住于不同类型的社区,而社区为居民所提供的健康服务水平是不同的,低社会阶层群体所居住的社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选择权,进而影响了健康状况。阶级区隔论则强调了不同阶层群体的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不同,并认为相比于低社会阶层,高社会阶层群体的生活方式或工作环境更为健康。国外许多研究均指出:社会上层的生活方式与工作环境更为健康,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健康风险,提高了健康状态。其实,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资本论的观点,即:由于社会阶层的地位差距,使人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与健康有关的社会资源通常容易被高社会阶层群体所获得,他们利用这些社会资源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状况,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以上两种理论观点,使其更具有解释性。以上理论阐释了为什么会存在健康的阶层不平等这一社会现实。但目前,“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因社会阶层所致的健康不平等是扩大还是缩小?”这一问题在界内并没有得到一致性结论。本文结论是,随着人们年龄的老去,健康的阶层不平等现象表现出一定的扩大趋势。
此外,研究发现人们的体育参与在带来健康回报的同时,还在健康随年龄变化而降低过程中起到了缓解作用。但最为关键的是,本研究证明了生命历程视角下居民的体育参与能够打破健康的阶层不平等边界。既然结构主义路径中社会阶层所造就的健康不平等是一种社会现实,那么个体主义路径的个人能动性行为将成为人们打破这一处境的重要选择。正如世人所言:“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处境如何,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能够在既定的框架限制中实现寻求自由”,这一人生哲理正是对人的能动性打破劣势处境局限的一种肯定,而本研究给出的体育参与能够部分打破健康的阶层不平等也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
究其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健康维度来看,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多维度的综合体现,而当社会阶层主要从社会、心理等维度对健康产生影响时,体育参与则从更多维度出发对健康产生影响。由此来看,体育参与将比社会阶层影响更多维度的健康表达。其二,从作用路径来讲,体育参与是对健康具有直接性影响的重要社会行为之一,它可以通过更为直接的内显机制来影响人们的健康,即:可以直接通过提高人们的代谢水平、肌肉力量以及心肺功能来提升健康状态。其实,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随着年龄的衰老,机能下降、肌肉萎缩以及心肺不足等问题将逐渐凸显,而体育参与的内显机制则正与其相反,因此,这将比社会阶层仅通过中介机制对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与有意。其三,从身份转化来说,体育参与也是人们进行身份转化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社会流动论指出:个人或群体需要一系列的途径来实现从一个社会身份到另一个社会身份的转变,而体育参与正是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之一。
综上,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正是由于体育参与更为多维、更为直接以及更为有意的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从而随着年龄的老去,逐渐打破了健康的阶层不平等边界,尽管这一结果仅在社会下层与社会中层的阶层之间具有意义,但仍然能够为“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哲学生命观贡献一个有力支点,从而督促人们在生命历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研究结语
当今时代,体育正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而在面对我国日益分化的社会阶层所带来的健康不平等时,我们不得不追问:在人们的生命历程中,体育参与是否能够打破健康的阶层不平等?从而再塑这种健康不平等的阶层结构。在此,本研究对其给予了肯定性回答,结论不仅是对“最重要的不是自己的处境如何,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能够在既定的框架限制中实现寻求自由”这一人生哲理的一种肯定,更是对“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哲学生命观延续与传承的助推,从而督促人们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董德朋,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890055)研究成果,摘录原文首发于《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