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
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约54.4万例
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猝死
心脏一旦发生骤停
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
存活率为50%
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即使有幸生还
脑细胞也会不可逆性受损
因此被专家称为“黄金4分钟”
我国目前心脏骤停院外救治成功率不足1%
心肺复苏+心脏除颤(CPR-D)
是抢救心脏骤停最有效方法
为此,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葛均波院士、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霍勇教授联合提议,将每年6月1日-7日设立为“中国心肺复苏周”,希望通过科普心肺复苏+心脏除颤(CPR-D),提升民众心脏急救意识,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成功率,改进我国心脏急救现状。
2021年中国心肺复苏周的主题为:关注心脏骤停 生命“救”在身边。为此,光明网卫生频道、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联合策划出品,推出“2021中国心肺复苏周”公益短片《关注心脏骤停 生命“救”在身边》和“心肺复苏急救知识与技能”系列科普节目,旨在让更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学习中来,提高居民在突发事故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光明网大健康特别策划|“2021中国心肺复苏周”科普短视频
心脏骤停,离你有多远?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7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里,10%以上的心脏骤停发生于身边的亲朋好友。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延迟启动心脏复苏1分钟,患者的生存率降低10%。心肺复苏+心脏除颤(CPR-D)是抢救心脏骤停最有效方法。
如何判断身边的人是否发生心脏骤停?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1、突然失去意识
如果一个人突然失去意识或者出现了短暂的抽搐,而这种抽搐是全身性的,一般发生在心脏骤停后的10秒钟之内。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的时候,需要大声的呼喊患者的名称,也可以适当的拍打患者的身体,需要根据患者有没有反应来作出判断。
2、呼吸消失
一旦出现了呼吸骤停的情况,患者的呼吸会变得断断续续,就像在叹息一样,可能马上就会停止,这个症状一般发生在心脏骤停后的20秒到30秒之内。
3、触摸不到脉搏和血压
心脏骤停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危害,一般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没有发现跳动的状况,检测血压也并没有具体的指标,如果这个时候给予恰当的抢救,那么患者还有可能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遇到心脏骤停的患者怎么办?专家教您正确拨打120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在发现疑似心脏骤停患者后,要迅速拨打急救电话。急救调度员接到求救电话后,会在2分钟之内派出救护车。同时,调度员会提供急救指导,身边人要根据指导,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赶到。
胸外心脏按压怎么做 学会了可以救命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标准体型患者的按压点位于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患者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抢救者应紧靠患者胸部一侧,抢救者可根据患者所处位置的高低采用跪式或垫脚凳等不同体位。按压时要将一手掌根贴在胸骨下半段,另一手掌叠放在手背上,手指翘起脱离胸壁,也可用两手手指交叉抬手指。抢救者双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按压幅度为至少5cm。每次按压后,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与放松间隔比为1:1时,可产生有效的脑和冠状动脉灌注压。
可以预防的“隐秘杀手”是很多人猝死的罪魁祸首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引起小儿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主要是窒息,引起成人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主要是创伤,引起老年人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主要是心脏疾病。
心肺复苏指南 5大要点速读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1、安全评估观察环境安全;确保自身安全;有条件时,做安全防护;安全地接近伤者;必要时,安全转移伤者。
2、判断意识和呼吸意识:轻轻拍打肩膀,大声呼喊 “喂!你怎么了?”伤者无语言应答、无肢体活动,可认为意识丧失。呼吸:通过观察伤者胸部是否有起伏,来判断有无自主呼吸。无呼吸、呼吸不正常、频死喘息均认为无自主呼吸。
3、呼救确定病人意识丧失,招呼别人前来协助抢救。请人帮助打 “120”,讲清楚现场地址和伤者情况。可在“120”急救调度员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施救。对溺水、创伤、药物中毒以及8岁以下儿童,可先心肺复苏5个循环(约2分钟)后,再打急救电话求救。
4、看患者的胸腹部是否有呼吸运动,评估循环的操作需要在10秒内完成以避免占用过多的时间,如果10秒内无法判断是否有脉搏则认为没有并开始心肺复苏。
5、心肺复苏:
应“用力压”,成人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
应“快速压”,成人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应“均匀按压”,按下去后应让胸骨充分回弹
联合出品
编导:李丹
编辑:李然
后期:逯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