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建院11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部分,近日,由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药学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北大医院药剂科承办的首届京健会药学媒体传播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10周年药学高质量发展论坛,以及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慢性病“防—治—康”一体化药物管理新技术与实践培训班在北京市召开。两个活动邀请的众多药学领域专家,共话推进医院药学发展的模式。
从传统药物到前沿技术的攻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强:
纳米药物作为多功能给药体系,在慢性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需兼顾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团队长期围绕纳米药物制剂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药物靶向递送、口服吸收优化,涵盖难溶药、大分子药、抗肿瘤药等,在分子药剂学作用机制解析与新型释药系统开发中形成系统性布局。
在基础研究层面,团队聚焦主动靶向与口服吸收机制,建立了国内首个分子药剂学重点实验室与创新团队。通过揭示细胞膜新靶点、胞内转移新通路及细胞反馈调节机制等,团队在《自然》子刊等发表系列成果,相关研究获得高度评价,为纳米药物跨胃肠道黏膜递送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在转化研究层面,团队以解决临床需求为导向,创建多项国际原创技术,其中口服纳米骨架与注射用自乳化新技术获颠覆性技术项目支持。早期环孢素自微乳制剂实现药物口服吸收率的显著增加;口服纳米骨架相关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试验数据验证其在人体中的口服吸收优势;注射用自乳化技术去除副作用大的表面活性剂,可显著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近年来,团队将PROTAC技术与纳米递送系统结合,针对PROTAC的成药性瓶颈(如水溶性差、膜穿透弱、靶向性不足),设计其pH敏感型聚合物纳米粒,通过构建组合库筛选优化配体比例与结构,在相应靶点上实现体外靶蛋白降解效率提升及体内抗肿瘤效果增强。相关研究证实,该系统可通过蛋白酶体途径特异性降解靶蛋白,改善肿瘤微环境,为解决靶向药物耐药性等提供新路径。
团队始终坚持药剂学与临床紧密结合,在口服纳米药物递送、靶向递释系统等领域形成国际原创成果,为推动我国纳米药物从跟跑到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西苑医院主任医师高蕊:
人用经验是中药开发的宝库。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2020年发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增设改良性新药类别,推动挖掘老药新价值。例如,橡皮生肌膏用于糖尿病足创面治疗,复方黄柏液用于控制耐药菌感染等,均基于长期临床经验开展循证研究,获高级别证据推荐;中药穴位贴敷可减少抗菌药滥用,其价值通过百万例真实世界数据得以验证。在临床试验方面,中药注重特色定位,涵盖疾病治疗、症状改善、功能调节及减毒增效四大方向。临床研究采用符合国际规范,体现中药特色的评价体系,验证中药的临床价值和疗效特色。当前,中医药评价体系正迈向标准化与国际化,从证候量表研制到安慰剂模拟技术,从真实世界研究平台到国际标准制定,中医特色的临床研究评价体系有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在循证医学时代,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与临床试验三结合的评价体系,对科学客观地评价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起到示范作用。
从药品管理到健康服务的转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书记、主任药师张玉:
“元医院”是一种新概念,其综合多种数字技术,将实体医院数据化,构建虚拟空间,用户借助设备能开展虚实融合的医疗活动。“元医院”涵盖元诊室、元病房、元手术室等,具备全要素数字化、决策智能化、服务无界化特征。
药学部门在服务技术融合中应创新技术推动智慧医院建设。区块链因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在医药行业被广泛应用,如处方流转、药品追溯码、去中心化临床试验等场景。物联网也用于用药管理,像数字药、智能药片、智能微针和脑机接口技术,都体现了其优势。人工智能可在医院临床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多方面应用,如感官技术助力药品质量管理、人工智能用于药物选择等。在“元医院”时代,药师队伍需提升数字素养,包括数字化技术应用、复合型专业素养等。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教授高星:
在医疗健康治理体系中,药学服务已从传统药品管理转向临床服务结合模式,药师深度参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优化及疗效监测,成为医疗健康治理的重要环节。按照国家要求,我国应将药学服务范畴拓展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疾病全过程,重点强化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病、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相关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管理,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等。
目前,我国药学服务正经历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价值重构与模式创新。政策层面要求构建“双三全”体系(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疾病全过程覆盖;公共卫生安全、生命安全、生物安全保障),推动药学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在技术层面,“科技+人文+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核心引导力和驱动力,“互联网+药学服务”、AI辅助用药决策、医联体协同管理等模式加速落地,提升服务的精准化与可及性。学科建设层面需推动药学与社会学、人文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培养具有专业能力与管理视野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当前,我国药学服务面临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和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滞后、应急药物储备不足、中西医融合机制亟待完善等挑战。未来,我国需构建覆盖基础健康服务、预防保健、疾病管理、应急响应、安宁疗护等环节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落实“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将药品保障经验与全球健康治理需求结合,实现从药品管理到健康服务引领的转型,为应对人类健康挑战提供中国方案。具体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基础健康维护和促进、健康管理药学服务;二是建立预防保健和亚健康预防药学服务;三是建立重大疾病防治药学服务;四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和卫生应急药学服务;五是建立生命终期和疾病晚期安宁疗护与缓和医疗药学服务,加快推进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定制化药学服务新业态发展。
医院药学服务的突破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左笑丛:
随着国家制度设计与医院重视程度提升,药师队伍正逐步融入临床核心。湘雅三医院药学学科虽建科时间较短,却依托优质平台形成了特色发展路径。
在精准用药实践中,药师以指南为指导,聚焦个性化用药,通过治疗药物监测(TDM)、基因检测、模型引导等核心技术,构建起差异化的临床服务优势。TDM不仅用于常规治疗药物的浓度监测与方案调整,更在危急重症救治中发挥关键作用,如通过监测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药物浓度解决复杂用药问题,甚至成功救治过量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展现了药师解读数据、制定精准方案的专业能力。基因检测与模型引导技术则针对个体遗传差异与药代动力学特征,为特殊患者群体提供量体裁衣的用药方案,有效提升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风险。
在学科建设方面,临床药师专科化发展是融入医疗团队的关键。通过明确专业方向,药师得以与医生平等对话,成为多学科诊疗的核心成员。同时,医院搭建的药师服务信息系统与用药安全监测平台,实现了工作流程的规范化与可视化,进一步提升临床认可度。在慢性病管理与药物全程评价领域,湘雅三医院通过体系化建设与真实世界研究,推动药学服务向预防、治疗、预后评估的全周期延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主任药师姜玲:
慢性病管理是多学科协作的系统性工程,药学服务贯穿慢性病药物治疗与管理的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药师通过处方调剂环节落实审方与用药交代工作,成为合理用药“守门人”;依托处方点评制度,针对长期处方开展问题导向的合理性评价,形成从评估到干预再到改进的闭环管理。药学门诊作为重要服务载体,涵盖专病专科门诊、医师药师联合门诊、综合药学门诊和多学科联合门诊等模式,药师在此提供用药咨询,解答患者存在的用药疑问,开展用药教育,提出用药方案调整建议等,也可开展药物重整,为多病共患人群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在多学科协作机制中,医师药师联合接诊模式在泛血管疾病管理、静脉血栓栓塞(VTE)防治等领域实践成效显著。
此外,互联网技术与居家场景成为药学服务新阵地。居家药学服务模式为药师入户开展药物重整与用药教育提供了新路径;线上管理平台实现患者从入院到随访的全流程用药监控。同时,药学科普也成为重要的辅助手段,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纠正百姓的用药认知误区,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尽管面临基层人才短缺、信息化滞后等挑战,药师群体正通过转型实践,在慢性病管理中筑牢合理用药防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主任张毕奎:
湘雅二医院药学部承担着药品供应、调配等基础药学服务,以及治疗药物监测、药学门诊、住院药学监护等临床药学工作,还负责新药早期临床研究、药动学研究等,拥有一系列省级和国家科研平台。
近10年来,药学部在学科建设上成效显著。作为临床药学重点专科,药学部积极推动药学服务转型与拓展。2012年,医院试点开设药学门诊收费的工作,获得患者和当地医保局的认可。2023年10月,相关药学服务收费文件出台。在住院药学监护方面,医院早在20年前就有驻科药师深入临床,为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的驻科药师制度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深化药学服务内涵上,医院重视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工作,相关药学部门的监测指标常获满分。此外,药学部还主编了《药物重整》等专著,参与业内指南和共识编写。
在精准用药上,药学部较早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和基因检测,如针对中国人群使用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监测和精准用药工作被写入指南。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上,作为中南大学附属医院,医院药学部同时是大学的药学教研室,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目前,药学部拥有完整的临床药师培养体系,是首批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已为全国培养了400多名临床药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周颖:
北大医院在高质量药学服务与科研助力慢性病精准用药领域形成特色模式,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药学团队、深耕临床实践与科研转化,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医院整合药事管理、药学服务、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力量,引进药物化学、药物制剂、基础药理等多领域人才,形成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团队。该团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构建慢性病精准用药研究框架,聚焦患者用药中的实际问题,运用组学研究、真实世界研究、AI模型等技术,推动药学服务从经验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例如,针对老年患者高发的药源性跌倒问题,药剂科与医护团队合作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在肿瘤治疗中搭建全程化药学服务平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针对新生儿复杂用药需求,开展基于基因酶动态变化的精准用药研究。在区域医疗协作中,医院通过双向培训提升基层药师能力,带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围绕当地高发的癫痫等疾病开展数据共享与科研协作,推动区域内诊疗标准化。北大医院药剂科的科研转化注重原始创新与临床需求结合,利用医院临床队列和样本库资源,开发外泌体膜抗原无创诊断技术、靶向整合素抑制剂等专利成果,其中抗肿瘤口服小分子抑制剂项目实现7000万元转化,并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同时,医院依托内部科研基金、北京大学“双一流”学科支持及国际合作项目,培养青年药师科研能力。通过医教研协同,北大医院在老年用药管理、肿瘤精准治疗、儿童神经系统药物等领域形成特色服务,以全周期管理理念整合资源,实现从临床问题发现到科研技术突破再到成果普惠的闭环,为慢性病精准用药提供了从临床实践到科研创新再到转化应用的立体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