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明健康小环境是生态振兴的风向标
首页> > 正文

文明健康小环境是生态振兴的风向标

来源:光明网2025-04-17 15:53

  生态振兴既是人与自然共生的韵律,也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构建的文明健康小环境。在爱国卫生运动开展70周年之际,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文明健康小环境”理念的提出,为新时代提升健康治理水平,辩证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文明健康小环境”中的“环境”指的是作为社会意义之网的人在与他人发生各种交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的复杂社会网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文生态,其与自然生态共同构成了乡村的生态。因此,文明健康小环境的建立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风向标之一。本文依托湖南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项目资助探讨了文明健康小环境与生态振兴之间的关系。

  文明健康小环境是大健康生态。现代医学走过了从纯粹的生物医学到“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的医学模式的转型。由此,健康观也应有个新的认知,当代的健康观也应该是超越生物维度的健康观,是整体性的健康观。文明健康小环境作为“人文生态”是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组织在社会互动中构建或临时或稳固的各种关系即是或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

  文明健康小环境是由各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的开放系统,同时又是外界大系统的一个小系统,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并非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会因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带来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调控与解决需要引入关系治理,高质量的关系治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和社会认同感,消除彼此之间对于知识理解的不确定性,使健康知识共享能力得到提升,为共创健康环境、共享健康生活夯实基础。

  健康本身是一种“文化性调试”,健康的文化文明环境对于人们在面对疾病、衰老、死亡时,发生着完全不同的文化效应。健康文化帮助我们更加健康、豁达超然地认识疾病、衰老、死亡,进而理性的选择健康行为。从文化文明角度审视健康问题,目的是解释健康行为背后的日常生活逻辑及其情境性和地方性特征。个体生命健康的反应既是生物性的,同时也受到区域社会的文化、道德、伦理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样态。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主动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到“上工治未病”,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美丽乡村建设等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的行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提升社会健康治理水平,最终解决好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构建文明健康小环境,需要树立健康的社会交往方式,遵循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规范。人与人社会交往过程中构建的社会小环境,处于变化莫测的关系网络之中,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一个体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个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结构等都影响到疾病的传播和防治。由个人社会行为编织而成的文明健康小环境本质就是大健康生态。

  构建文明健康小环境需要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健康问题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需要引导公众关注身边的健康环境,妥善处理好个体与自然的关系。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嵌式的依存。人在自然界有一定的位置,自然在人世间也有一定的位置,人与自然在特定的生态空间中辩证存在,人要主动适应自然,而非刻意改变生态环境。人与具体的生态环境互动中构建了小环境,目标在于在和谐中保持健康关系。这意味着自然从来都不只是人类的家园,而是,人类与其他多物种生命共同“栖居”的家园。只有不断建设好健康小环境,才能实现构建健康生命共同体的终极目标。我们应当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和生活空间。在行动层面维系与自然的和谐。建设文明健康小环境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础和前提,环境生命共同体则是检验文明健康小环境建设情况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在价值观层面上将两者联结共构,以促进在认知和行动层次的转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文明健康小环境来源于良好的生活方式。人的健康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基于社会行为基础上构建的社会系统对健康有决定性作用。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涉及个人卫生习惯、爱国卫生运动、社会网络及规范营造等多个面向。其一,必须引导公众形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如卫生清洁、食品安全、运动锻炼等,同时要接受健康教育,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养成和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其二,必须坚持践行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宣传组织、积极动员群众、凝聚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卫生事业的公共性与公益性;此外,要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以基层公卫设施为抓手,全面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建立相关疾病监测预警机制。让每一个人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者,让每一个社会“细胞”成为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坚强堡垒,从根本上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其三,必须引导社会网络与社会规范层面的文明与健康。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到疾病的传播和防治,对我们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健康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交往方式,文明健康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规范的遵循。

  生态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此,应在重视行动者的微观日常生活中理解健康。将个体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中来理解,从而加深、更新甚至颠覆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判断。健康一体化的背景下,人们对系统健康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纯生态系统扩展到了包括生态、环境、文化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社会系统。在社会网络系统中关注整体性的系统平衡方可触摸新健康观,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文明健康小环境的建设是生态振兴的内容,其建设成效与否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风向标。

  (作者:陈敬胜,湘南学院教育科学与法学学院)

[ 责编:李然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医务工作者将实行驾照式记分

  • 国家药监局:10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嘉宾:李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2 17:3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嘉宾:王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2021-04-21 18:44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金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儿科副主任技师
2021-04-20 14:38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本期专家:贾美香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21-04-20 14:27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22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1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8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5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7:00
嘉宾:杨仁池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栓止血诊疗中心主任
2021-04-14 16:4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减重中心主任张能维
2020-01-22 14:17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嘉宾:杨莉萍 北京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2020-01-20 15:08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9
本期嘉宾:张剑锋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
2020-01-20 14:48
加载更多